杩斿洖

思考中医

鐩綍
第八章 太阴病纲要
上一篇   下一篇 杩斿洖鐩綍 下一篇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进入三阴病的讨论,这里先来看太阴篇。太阴篇是《伤寒论》中条文最少的一篇,仅8条原文。从这8条原文看,它主要讨论太阴脾土的 问题。而太阴肺金基本没有涉及。太阴篇8条原文,而我这里又正好是第八章讨论太阴病,这本来完全出于无心,只是写到此处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偶合。可无心之 中又似有心。邵康节是宋代的易学大师,他有一本很著名的《梅花易数》,该书中谈到了八卦与数的对应关系,这个关系分别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 坎六、艮七、坤八。坤为土,坤数为八。这又暗合了太阴篇的条文数。数的问题真奇妙。下面我们来讨论太阴篇的第一个问题。

一、太阴解义

1.太阴本义太阴属脾土,这是很明确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本义”这样一个立题下来讨论太阴,却免不了要扯得宽远一些。太阴这样一个名相,除了土的 意义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吗?有!这个意义就是水。所以,从太阴的本义讲应该看到水土这两个问题,它是水土合德。水土合德很重要,我们这个宇宙,我们这个世 界,乃至我们这个人,如果水土不合德,那是很难想象的。那生命就根本无法延续下去。我们讨论太阴的本义,很重要的就是要弄清这个水土合德。

(1)太阴者,言脾土也太阴主脾土,在很多经文里都明确地提到过,因此,太阴脾土在经典方面是有充分依据的。像《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诊要 经终论》、《素问·五常政大论》以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里面都很清楚地谈到太阴脾土的问题。另外,《素问·金匮真言论》里也谈到脾土的问题。但它不从 太少讲,它从阴中之至阴讲。给脾土起了一个“至阴”的名字。脾土为什么为至阴?或者倒过来,至阴何以为土?这里有两个说法:其一,至是什么?至是最的意 思,极限的意思。用英文表示,可能就是加后辍———est,最高级。这个意思大家可以琢磨“至高无上”这个用词。所以,至阴,言下之意,就是最阴最阴的, 阴到这里就打止了。至阴我们这样表述了,但能不能更具体一些呢?这就要用到《周易》的知识。我们看《周易》的经卦或者别卦,哪一个卦是至阴呢?就是那一个 阳爻都没有的卦。是哪一个卦纯阴无阳?当然是坤卦。坤者,土也。所以,至阴为土,在易卦里是很清楚的。其二,“至”还有其他什么意思呢?我们说从南宁至昆 明,这个“至”是什么?就是到的意思。所以,至阴就是到阴,到达阴。阴是什么呢?我们看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秋是阴的开始,至阴也就 是至秋,到达秋。将要到达秋的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是长夏。而长夏属土,这是至阴为土的第二个说法。再一个就是古人讲:太阴者,月也。月是什么呢?《公 羊传》云:“月者,土地之精。”所以,从这个角度,太阴也还是属土的。

(2)太阴者,言肾水也前面讲太阴属土,我们略分了三个方面。这里言太阴与水,亦应从以上三方面去看。首先是太阴方面,即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 说:“阴中之太阴,肾也。”这里的太阴为肾讲得很直接,故不必多言。其次是太阴亦为至阴,而至阴在这里又有另外的说法。这就是《素问·水热穴论》所说: “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素问·解精微论》亦云:“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上述两篇经文对至阴的定位都很明确,因此,至阴属肾 水应该没有疑问。另外,就是针灸的穴位里面也有一个至阴穴。至阴是哪一经的穴呢?至阴是膀胱经的井穴,故《灵枢·本输》云:“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 指之端,为井金。”膀胱为州都之官,为水府。膀胱经的井穴,也就是第一个穴直称“至阴”,这又佐证了至阴为水的定位。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太阴为月的问题。 《说文》云:月者,太阴之精也。而《淮南子·天文训》则云:“水气之精者为月。”太阴为月,水气之精亦为月。这样一联系,太阴又回到了水上来。

(3)水土合德从上述两标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医的范围内,太阴属脾土,至阴亦属脾土,这是显而易见的;而太阴属肾水,至阴亦属肾水,同样有 足够的证据。在医外呢?一会是“太阴者,土地之精”;一会又是“太阴者,水气之精”。这就把人搞糊涂了。于是乎就觉得中医的概念太混乱,太不规范。公说它 属土,婆说它属水,你说混不混乱?乍看起来是有些混乱。可一旦你透过这个“混乱”的现象看它的本质,你就不是这个看法了。你会觉得这里面有深义,这个深义 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水土合德。水土合德太重要了,没有水土合德,哪有我们人类?哪有我们地球?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有人类、有生命,而迄今为止,在我们这个 太阳系里,还没有发现第二个有生命居住的星球。外太空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也许会有。只是这六一合 之外的事情,用凡人的眼,用现代科学的手段还没有办法探 求出来。而就我们这个太阳系而言,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人类?就因为有这个水土合德。其他星球上有没有水土合德呢?我们已经登上了 火星和月球,这些星球上有水土合德吗?没有!统统地没有!记得在前面的几章中,向大家推荐过清代四川名医郑寿全的两本小书,一本是《医法圆通》,一本是 《医理真传》。这两书在90年代都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过,希望大家购来一读。在《医理真传》的第5页中,有这样一句话:“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这 句话讲得真棒!以中医这个行当而言,这是一句见道之言。太阴这样一个概念,这样一个名词,它兼具水土的双重涵义,完全不是概念和名词的混淆。它是在讲我们 生命当中,我们生活当中,我们的其他诸多方面,都要以这个水土关系为前提。水土不调合,水土不合德,那什么事情都免谈!水土的关系太重要了,就像《老子》 讲道一样,不可须臾离。水离开土行不行?不行!水离开土,它就没法发挥作用。而土呢?没有水的土,大家想一想,它怎么生长化收藏?所以,水土须合德,世界 方大成。由水土合德,成就了我们人类,成就了我们世界。而人类世界成就以后,就应该反过来维护这个合德。传统文化苦苦支撑了几千年,为的是什么?很大程度 就是要维系这个合德。现在传统靠边站了,什么都要现代化,科学化,还管你什么合德不合德。但是,成就人类的这个基本条件你不去维系它,照应它,你只管你的 科学,你只管过河拆桥。那遭报的还是人类。“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毛长起来了,你应该更好地关照皮,这才是长久之计。科学应该是长久之计!如果科学光顾 眼前,光顾我们现世,而不顾后世,我们吃喝玩乐花后世的“钱”,让子孙后代为我们背债。如果科学讲到底是这样一种行为,那科学行为所带给我们的理念就值得 推敲了。水土合德很重要,水土为什么合德?这可以从《周易》里面找到依据。易分先后天,在先天八卦里,它是一个什么布局呢?它是乾南、坤北、东离、西坎。 南北东西叫四正位,乾、坤、坎、离居之。乾、坤、坎、离,即天、地、水、火。乾天为阳,坤地为阴,离火为阳,坎水为阴。乾、坤、坎、离居四正位,即天、 地、水、火居四正位。天、地、水、火居四正位,即阴阳居四正位。于北位上,坤土居之,这是先天的格局。先天的格局一打破,天左旋、地右转,这就形成了后天 世界。在后天世界里,四正位上是一个什么布局呢?离南、坎北、震东、兑西。这个时候天地退位了,由水火来承担。为什么退位呢?旋转以后,气一交一 以后,万物化 生了,故而功成身退。这个过程又叫“玄德”。为什么呢?因为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有这个“功成身退”,有这个“玄德”,所以天地可以长 久。天地退位以后,坎水移居坤位,水土同一居 ,这就形成了水土合德的基础。水土合德我们要从动一态 来看,天地不一交一 ,水土难以合德;天地不退位,水土亦难合德。 天地退位,坎水居坤,我们说是水土同一居 ,这个说法有没有证据呢?当然有证据。我们看《周易》上经有一个同人卦,同人卦?上乾下离。上乾下离为什么要叫同人 呢?《周易尚氏学》于同人卦辞注云:“荀爽曰:乾舍于离,相与同一居 。九家曰:乾舍于离,同而为日,天日同明,故曰同人。是乾之居南,汉儒已言之矣。又荀爽 注阴阳之义配日月云:乾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乾舍于离者,即言后天离居于南,而先天乾亦居南也。乾离同一居 于南,故曰“相与同一居 ”。故 曰同人。那么,坤舍于坎,坎居坤位,又何尝不是“相与同一居 ”呢。所以,我们说水土同一居 ,水土合德是有根据的。乾离相与是为同人,坤坎相与是为师。故师上坤 下坎者也。俗谓地水师?。师卦于《易》排行第七,七为火数,居南方君位。坤者坎者本居北,合和成师后,则反居君位矣。古云: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 亡。故师道者亦王道也。既为王道,当然应居君位了。过去,每家的厅堂南面(正面)都立有五个字,或以镇宅,或以供奉,这五个字就是:天地君亲师。可见师道 尊严,不能一概地都破了。水土合德在易里面有依据,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处处都可以找到依据。比如作为部首的“月”字,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它也是水土同一居 的。月既可以作四画的月部首,亦可以作六画的肉部首。所以,月这个部首是四六同一居 ,月肉同傍。月是什么?前面我们讲过它与水的关系,水月相连。那么肉呢? 脾主肉,脾属土,故肉者土也。因此,单是这个“月”部首,就蕴涵着水土合德。

(4)水土流失水土合德确确实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土中无水,变成焦土了,它怎么长养万物?这个容易理解。那么,水无土亦不成,这个怎么理解呢? 下面就讨论这个问题。现在报纸、电视说得很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水土流失。我们国家每年都有大片土地流失,有大片土地荒漠化,而且这个流失和荒漠化的速度在 逐年递增。土地为什么会流失呢?植被减少了。50年代起,中央实施以粮为纲的政策,把粮食放在第一位。大片森林砍伐了,草地、荒山都用来做粮田。其结果 呢?植被少了,木少了。木少不能克土,当然要土地流失,当然要荒漠化。所以,五行的生克大家不要看简单了。不要一谈木不克土,你就只想到脾胃病,只想到逍 遥散,柴一胡一 疏肝散。这个仅仅是治病。你还要想到这个土地流失,这个荒漠化。想到这个层面就是“上医治国”了。土地大片流失以后,土地大片荒漠化以后,才想 到要禁砍禁伐,才想到要退耕还林。当然,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植被破坏了,我们还可以“退耕还林”,要是石油枯竭了,我们也可以“退采还油”吗?土木的关 系非常重要,出过国的人,特别是到过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人,都会有感受。那里的植被很好,凡是有土的地方都有植被,所以擦一次皮鞋可以顶一个月。而在我们 这里行吗?上午刚擦完,下午就不行了。为什么呢?植被太少了,那当然就尘土飞扬。所以,皮鞋易脏的事虽小,可它反映出的植被破坏、土地流失问题却不小。土 地流失,看上去是土不好,可土为什么不好呢?根子还在木上,在植被上。木不克土,土当然就会有问题。我们现在常讲水土流失。土之所以流失,是由木造成的, 根子在木那里。那么,水的流失呢?当然就要在土那里找原因。土不但长养万物,而且藏纳万物。土所藏纳的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藏水。土不藏水,那 水当然就会流失。土藏水的功能大家不要光理解为水库的蓄水,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方面。怎样理解这个藏水的功能呢?年纪长一些的人都知道,过去下一场大雨, 不像现在这样容易涨水。现在一场雨稍微大一些,稍微长一些,就水漫街头了。为什么呢?过去土的功能比较好,它能够藏水。不管你下多少个毫米的雨,这个土都 能把你消化掉、吸收掉。当然太大的雨也不行,这个功能还是有限度。但,起码比现在的好。现在的土不行了,雨下下来,它不能吸收,不能消化,那当然就汇集成 流,到街头去了,到一江一 河去了。所以,现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土的功能问题。土的功能没办法保证,这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土的质量下降,土的功能没 法保证,与植被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很根本的一个问题。而植物也就是木的因素为什么对土的功能会有如此大的作用呢?我们来看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这个特性 可以很容易地从坤卦中反映出来。《三字经》中有一个卦爻歌,叫做: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乾三连,乾卦的三爻 都是一气连接,没有中断。而坤卦呢?它是六断,每一爻中间都断裂,所以,看起来是虚的,通透性很好。就因为“坤六断”所造成的这个虚性和通透性,成为土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土不通透,土不虚松,这个土是什么土?这是死土,死土当然没法发挥它正常的功用。农村来的,或者看过农民种地的,对这个都应该很清 楚。农民种地播种前,都要先松土,为什么要松土呢?就是为了保证坤地的这个本性。它要松,它不能紧。所以植物好的那个地方的土壤,你看它怎么样呢?它都很 松活。而不毛之地的那个土呢?它不疏松,它像石头一样,这就失却土性了。失却土性,它首先就不能收藏,不能收藏,又何以生长呢?所以,土的这样一个疏松态 是非常重要的,疏松了它才能藏。大家没有当过农民,可能也种养过几盆花草。花盆的土要是久不翻动,板结了,这时尽管土很干燥,可是淋下的水,都往旁边走, 不往根上去。要是农民他就会说,这是土不“吃”水了。为什么呢?土板实了,不通透,不松活,它怎么“吃”水。所以,久旱以后,浇水之前,农民都会先松土。 为的就是要让土能吃水,土能藏水。清华有两句很著名的校训,一句是:自强不息;一句是:厚德载物。前一句从乾卦中出,后一句从坤卦中出。一句校训已然包涵 天地,这注定了清华要成为一流的学府。对于坤卦的“厚德载物”,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就是“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坤元是不是“万物资生”?确实是 万物资生。我们吃的,我们用的,还没有一样不是来自坤元。这是坤元资生长养万物的一面。但是坤元的“万物资生”也不是白给,这就有另一面“坤厚载物”。这 一面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藏纳之性。藏纳是入,资生是出。可是这个入出很不一样。现在大家不要的东西都往地里面扔,大便小便这些污秽的东西往地里面倒,它也 不厌弃你,它都会默默地承载这些废物,藏纳这些废物。而经过这个承载藏纳之后,它给出我们的,却是我们生命的所需。坤就是这样一个“以德报怨”的东西。所 以,孔子要称赞坤为“德合无疆”。坤的厚德载物,它有一个前提,就是坤的阴柔、疏缓、松活之性。而现在的问题,除了这个植被以外,城市建设,一交一 通建设以及 其他配套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一建设,大片大片的土地还有坤性吗?水泥钢筋一铸造,一粉刷,土地就像铜墙铁壁似的,哪还有半点坤性。没有了上述的这个坤 性,它怎么藏纳?怎么克水?所以,雨水一下到地面,它就流掉了。这个就是水的流失。雨水下下来,藏纳在土里,这个有大用场。木靠什么生养?植物靠什么生 养?就要靠这个水来生养。另外一方面,现在种地使用的肥料大都是化肥。使用化肥的结果会怎么样?这几年,这几十年是可以的,庄稼也可以长得很好,而且比用 农家肥的产量还高。可是过几十年会怎么样呢?土地板结了。土的性用大大地改变了。土是有机的呀,你长期使用无机的东西,那有机的肯定就慢慢地转为无机。坤 土的性用是有机的,你现在把它无机化了,坤土的性用就慢慢地丧失了。坤土就没办法下载,没办法收藏。以前一场雨下来,土都把水吸收掉了,可现在土的吸水功 能要差得多。水吸收到土里,这个太重要了,这比流到河里面的意义大得多。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龙脉吗?龙脉与生态的关系太重大了。而土所吸收的雨 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用以涵养这个龙脉。龙脉涵养起来,生气自然就旺盛,就自然会有这一片片青山绿树的大好山河。现在有种种因素影响坤土的柔和之性, 而这个柔和之性受到影响之后,又会环环相因地影响水、影响木,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上述这些影响是从自然方面讲,而人天相应,人天相感。这样一个自然方面 的作用也会影响到人。坤土受到影响后,与它对应的人类是什么呢?乾男、坤女,就是女性这一族。大家看到女性现在的许多变化,就与这个相关。坤性含藏,你看 过去女性的衣着,就知道何谓含藏。长衣要拖地,三寸金莲是不让你瞧见的。就是笑都不要露齿,笑也要守住这个含藏之性。更甭论其他了。可现在的女性呢?大家 可以作个调查,这个调查不用花钱,出门往马路边一站就行了。你看看路过你眼前的男女,分别计算一下各自暴露在衣着以外的表面积。这一计算你就清楚了。女性 还含藏吗?不含藏了。男的反而长袖长裤,女的反而短袖短裙,甚至还穿背心,反正能露的都要露出来,不能露的,也要让你依稀可见。虽然这与时代相关,与潮流 相关,但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坤土之性的改变,植被的改变,未必不是一个大的因素。在比较远古的时候,我们的先民是分部落居住。部落在某一地方居住到一 定的时候,她要迁徙。她不是永远地在这个地方住下去。为什么呢?可持续发展啊!一个土地耕种使用到一定的时候,坤柔之性就慢慢地失去,你要让它休息,让它 恢复,所以,就要迁徙。可现在呢?没有这一条了。因此,人类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影响自然的诸多因素,而自然又会最终回报给人类。前面我们谈到人的衣着与性 情也要受自然的潜移默化,那么,生理方面呢?就更不用说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的萎缩性胃炎越来越多,这样一个常见疾病的发生,与上述的环境改变有没 有关系呢?当然会有关系。胃在五行属土,而且是阳土。也就是比较表层一些的土。前面我们提到表层土的疏松、柔和之性对于土的功能至关重要。既然胃为阳土, 那么,胃体表面的黏膜、腺体也应该具有这样一个坤柔之性。可现在有太多的因素影响这个坤柔,而且基本建设的不断扩大,又使坤土的有效面积不断“萎缩”。人 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样一些自然的变化影响到人一体 ,怎么不会得萎缩性胃炎呢?人与自然同气相连,城门失火,怎的不会殃及池鱼。作为一个中医,特别 是21世纪的中医,我想这个作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看人的生理疾病方面。我们的眼界完全可以放宽一些,你有这样一套理论,你用它来看这个地球,看这个宇宙, 很多问题是非常清楚的。你用这样的理念来认识环境,治理环境,这个是治本。现在也提倡治理环境,列出了许许多多的措施。可这些都是治标,治皮毛,不是根本 的方法。一个美国,你连一温一 室气体的排放量都不肯削减下来,你谈什么保护环境呢?现在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果这样一个战略的实施,不反过来请教传统,不用 传统的理念来监督,我想这个措施不过提提而已,最终落不到实处。所以,作为中医,你的手完全可以伸长一些,你凭什么不可以对现代指指点点呢?这是我们从水 土合德联想到水土流失所作的一点发挥。

2.太阴经义太阴的经义比较容易解决。太阴有足太阴与手太阴,可是太阴篇很明确地是谈足太阴,而手太阴的问题则主要包涵在前面的太阳和阳明篇里。足 太阴起于足大趾末端的隐白穴,然后由足腿的内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经横膈上行,连系舌根,散于舌下。脾为什么开窍于口呢?看来与经络的联系不无关联。这 是足太阴脾经的空间分布。在时间上,足太阴于巳初起行于隐白、巳末止于腋下大包。并于大包一交一 接手少阴心,于午初起腋下手少阴极泉穴。巳时之前为辰时,辰时 系足阳明胃经流注,言太阴当不忘阳明,以二者为表里也。阳明于辰初起目下承泣穴,至辰末止足次趾厉兑穴,厉兑与隐白相近,遂于此处例行一交一 接。足阳明起于承 泣后,它往下走,止于厉兑。足太阴起于隐白后,它往上走,止于大包(分支上止舌本)。阳经往下走,阴经朝上走,阳下阴上,这便一交一 通了。这是什么格局呢?显 然这又是一个泰的格局。从经络的走向,从经络的布局、从经络的一交一 接,我们感到有太多有意思而且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从这里一门深入,又是一个宏大的法门。 这里不能一一展开阐述,只好忍痛打住。

3.太阴藏义前面我们讨论三阳,都讲什么?都讲府义。现在讨论三阴,就转到藏义了。这是一个区别,大家应该注意到这个区别。讲太阴的时候,我们作了比较广泛的联系。但,在讲藏义的时候,我们还是主要来谈脾。

(1)脾之造字要研究脾中的道道,不妨还是先从文字起,看这个脾的造字。五藏的造字我们前面已经部分的讨论过,这是很有意思的。像肝的造字,肺的造 字,肾的造字。你认真琢磨进去了,就能够感受到它理趣无穷。以脾的造字而言,左边的这部分与其他各藏(除心以外)都是共同的,都用月。讲月我们应该想到四 六同一居 ,月肉同旁。前面跟大家谈脉的时候,曾经指出《康熙字典》的一个错误,这个说法看来不完全,应该检讨。讨论“月”大家始终应该记住它的两重性。讲肉 不全,讲月也不全,月肉相合方全。这才叫天人合一。月是讲天,肉是讲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讲天而不应人,月肉分离了,这个怎么叫“天人合一”。五藏除 心以外,左边的部首相同,这说明四藏有一个月肉的共同基础。而它们的区别,就要看右边的这部分。脾的右边为“卑”,卑是什么呢?学过一些《易》的人可能会 知道,《易·系辞》开首的一段话是什么?就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卑是什么?卑是坤,卑是地,卑是土。所 以,脾的这样一个造字,便将它的属性,它的定位,很明确地表达出来。脾的定位在土,脾的性用在土。我们考查脾的整个功能,其实都可以落实在这个土上。我们 说脾主生化,为后天之本。大家看一看,土是不是主生化的呀?坤卦讲“万物资生”,你看苹果是土中长出的,龙眼、荔枝也是从土中长出的,小麦、水稻还是从土 中长出的。你不是神仙,你还要食人间烟火,那就离不开这个土。所以,土为什么不主生化,为什么不是后天之本呢?另一方面,脾主统血,脾主运化水湿。血者水 也,我们刚刚用大量的篇幅所讨论的水土关系,水土合德,不就正好揭示了脾土在这方面的功能吗?所以,一个造字已然将脾的定位和功能和盘托出。文以载道,良 非虚语也。

(2)脾不主时五藏的造字很值得大家认真推敲,特别是右边的这部分是个性化的部分。对于肝,我们如何从“干”中去探求?肾,我们如何从“?”中去探 求?肺,我们如何从“?”中去探求?这些都留待大家自己去思考。五藏中,肺主秋,依次的还有肾主冬、肝主春、心主夏。春夏秋冬这四时都被肝心肺肾占去了, 脾显然已经没有位置。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在谈到脾土的时候说:“不得主时也。”不得主时,是说不得主于春夏秋冬这四正时。正位不让我居,总得给我 一个偏位吧。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土不得独主于时,好像四时都没它 的份,可是脾却能“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这里的“各十八日”是指哪十八日呢?就是春夏秋冬四时之末的各十八日。四时末的十八日即为季月的十八 日。因为每时的三月皆分孟、仲、季,如春三月即分孟春、仲春、季春,余者依此类推。季月末的各十八日所处之位又称四隅,与上述心肝肺肾所处之四正位刚好形 成鲜明的对比。四正为尊为贵,四隅为贱为卑。正隅一比较,脾不主时而旺于四季的这样一个时空特性又活脱脱地呈现在它的造字之中。脾土不居正而居隅,脾土不 位尊而位卑,可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称其为“五行之主”。何以为五行之主呢?因为金木水火不因土不能成,春夏秋冬不因土不能就。大家看脾所寄治各季月中 的十八日,这十八日正是过渡到下一个时的关键时刻。比如由春能否正常过渡到夏,依次地能否正常过渡到秋、冬、春,就要看十八日的寄治情况。这个十八日寄治 不好,那就没法施行四时之间的正常一交一 替变换。所以,脾虽不独主于时,可是四时却离不了它。土虽不处四正,可四正都离不了它的参与。如果四正离了土,不能正 常转换,那会怎么样呢?就会形成亢害。如果四时老是停在夏这个位置,会怎么样呢?那夏气就要生亢,这一亢,害便随之而生。所以,它要承制。什么是承制呢? 承就是承接,就是转换。夏秋一转换,一承接,炎热烦闷转为秋高气爽了,这个夏气之亢还存在吗?不存在了,得到制约了。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 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怎么制亢呢?关键还在于“承”,这就要落实到脾土上。脾在人身上为什么这么重要?土在自然中为什么这么重要?就与这个承制相 关。现在自然的气候为什么容易出现偏激,容易出现亢害?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承制”的机制破坏了,土破坏了。在第一章我们曾经谈到肺主治节,肺主气的问 题。在节气这个层次上天地转换了,承接了,人怎么跟上这个转换呢?就要靠肺。而在四时这个层次上,天地转换了,承接了,人要与之相应,要跟上这个转换、承 接,这就要落实到脾上。所以,“脾不主时”是保持人与天地在四时这个层次上相应的重要保证。

(3)脾主肉脾主肉的功用大家很熟悉,凡是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有这个功能。现在需要大家往深处想一想,这一想你就将脾主肌肉与上面的问题联系起来 了。我们前面谈到脾属土,土能长养万物,变化万物,藏纳万物,土与万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又讲到脾不主时,可是四时却须臾离不了它,金木水火离不开土, 四时的转变亦离不开土。我们顺着这个思路看脾主肉这个功能,现代医学将人一体 分为四大组织,即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而结缔组织又包括骨 组织、脂肪组织等。在所有这些组织中,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都属于中医讲的“肉”类,都是脾所主的范围。按照这样一个划分,人一体 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 骸,哪一个没有肌肉?哪一个不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就连血管这样一个好像与肌肉不搭界的东西,也主要是由血管平滑肌组成。大家可以认真思考上述这个问 题,看看有没有一个例外。要有例外,那只有心例外,因为心没有这个“月肉”旁,其他的都有这个“月肉”旁。肺有这个旁,肝有这个旁,大肠、小肠、脑、脉、 胆都有这个旁。有这样一个旁,说明它们都有肉的成分,都离不开肉的构成。我们这个人身有哪一点能够离开肉呢?离不开肉,那当然就离不开土,离不开脾。所 以,我们谈脾主肌肉,你应该把它放宽一点,你往深处看,往远处看,何处不是肌肉?心脏有心肌,就连骨中也充满“肌肉”组织。脾主肌肉,而人身中有形的部分 绝大多数都冠以“月肉”旁,这样一种联系便奠定了脾与整个人身,与人身各部分的密切关联。脾为什么能作“后天之本”呢?这个“本”不是可以滥用的。从这里 我们又领会到了文字工具的重要性,把握了这个工具,它可以帮助你很方便地打开一些深层的认识。另外,对文字的认识和研究,大家始终应该抱定一个严肃认真的 态度。这个过程随意不得,因为我们从上述这些研究可以看到,文字的构造不是随意的,它依据一个严格的“理”,而这个理又是从事中来。理以事显,事以理成, 理事不二,这在中国的文字里体现得尤其充分。比如骨这个造字,大家都知道肉是很具柔性的东西,而骨则非常坚硬。我们现在在镜下才知道这个骨组织中充满了脂 肪细胞,而古人却早已将这个“月肉”置于骨中了。古人凭什么知道的呢,古人凭什么这样安排?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随意不得!马虎不得!

(4)人为倮虫之长在《内经》里面它把所有的动物都叫做虫,虫是一个大类,即动物的这一类。小时候看《水浒》的时候,看到武松上景阳冈的这一段,书 中把老虎称毛虫,当时很不理解,还以为是不是施兄弄错了。后来才知道这是有出处的。《内经》将虫分为五类,即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毛虫属木,羽 虫属火,倮虫属土,介虫属金,鳞虫属水。毛虫就是身上长毛的这一类,像老虎、狮子、猫、狗,这些都归毛虫;羽虫就是身有羽毛而能飞翔的这一类,鸟类即属羽 虫;倮虫呢?当然就是赤条条的,一眼就能见肉的这一类,像人就属倮虫这一类,西方人虽然多毛,但这个毛不能跟虎豹的毛相比,所以,西方人也还只能归到倮 虫;介虫就是甲壳类动物,龟、鳖即属此类;鳞虫即身上长鳞的一类,大部分水生动物都归鳞这一类。将所有的动物分作毛、羽、倮、介、鳞这五类,在每一类下当 然就包括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种属。而在这些不同的种属当中,有一个是最具代表性的,这个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即称之为“长”。故古云:“毛虫三百六十,麟为之 长。羽虫三百六十,凤为之长。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鳞虫三百六十,龙为之长。介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见《黄帝内经素问》)。人为倮虫之长,也就 是作为土虫这一类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这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太大了。就一个人身而言,它虽然有金、木、水、火、土之分,虽然有心、肝、脾、肺、肾之 别。但作为人,作为这个种属而言,整个的它就叫倮虫,整个的都属于土。就像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地球上虽然有金、木、火、水、土的区别,但就整个地球而 言,它是归属于土的。人为什么可以作为万物之灵呢?或者说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万物之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它是土虫之长。人的这个总的归属与地球的归 属相应、相同,这便自然成就了他作为地球上的一个主宰。所以,我们应该很清楚,人就是一个土属类的动物。你要在人身上去求木,求火,求金,求水,你怎么求 呢?你只能从土中去求。从土中去求木,从土中去求火,从土中去求金,从土中去求水。知道从土中去求这些东西,这个意义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研究人, 一切都得从土中出发,一切都得从土中着眼,这就要落实到脾胃上面。在金元时代,有一位著名医家,叫李东垣。他的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深远的著作名字就叫 《脾胃论》。我们看中医的整个历史,除了这部《脾胃论》以外,还有没有一部以其他藏府名义立论而又这样流传深广的著作呢?没有了!为什么叫《脾胃论》呢? 其实它就是立足于土。从土中去求金木水火,从土中去求其他的一切。我想这应该是中医的一个正路。人为倮虫之长,你不从土中去求,你从哪去求呢?当然你要研 究龟,你要研究龙、凤,那也许就要改一个立足点,要从金中去求其他,或者从水中,从火中去求其他。研究人要立足于土,我们看一看整个《伤寒论》就会清楚这 一点。《伤寒论》有112方,用药不过百来味,而常用的药就这几十味。在这百来味,几十味药中,大家可以做一个统计,看看哪一味药的使用频率最高?统计的 结果是甘草的使用频率最高,有70多个方都用了甘草,占去整个伤寒方的大半。有的方甚至把甘草作为打头的君药,像炙甘草汤,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 汤,甘草泻心汤等。现在大家把甘草看小了,以为它可有可无,做个佐药还可以,做个君药就不成了。甘草在《伤寒论》中为什么那么重要?为什么那么多的方子都 要用甘草?就因为它属土啊!如果我们按照上述动物的划分方法,将植物类的东西也作一个五行的划分。将五行的植物也选出一个“长”来,那么,这个土本之长是 谁呢?那就非甘草莫属。甘草气味甘平,色黄,是得土气最全的一味药。我们从甘草在《伤寒论》方中的使用率排首位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到张仲景早就悟到了这一 点。人为倮虫之长,所以,治疗人的疾病当从土中去求。既是从土中去求,那当然要用甘草了。甘草不仅仅是一个和事佬,不仅仅是调和诸药,它代表着一种很深的 理念。

(5)脾主中焦脾胃主中焦,中焦有什么作用呢?中焦的作用太大了。中焦,也就是不上不下的这个焦。我们前面讨论否泰的时候曾经谈到,上下要一交一 通,不 一交一 通就是否,一交一 通了就是泰,而一交一 通了才有生机。这样一个一交一 通,也就是上下的一交一 通,它靠什么呢?就靠这个中。所以,中焦的作用是一交一 通上下,连接上下的。《内 经》里面讲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那么,“言人”呢?就要求之“气一交一 ”。什么叫气一交一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这叫气一交一 ;上焦之气下降,下焦之气 上升,这也叫气一交一 。上下的气一交一 也好,天地的气一交一 也好,都要求之于中。这就要落实到中焦上,这就要落实到脾胃上,这就要落实到土上。所以,脾胃于气一交一 而言, 关系至大。与气一交一 的关系至大,就是与人的关系至大,这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回顾中医之道,又何尝不是“一以贯之”!

4.太阴运气义太阴在运气中的意义界定得很清楚,就是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合言湿土。土的问题前面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大家应该很熟悉。这里着重来讨论湿。

(1)湿义解湿的涵义在阳明篇中根据它的造字讨论过。湿的古字有两个,一个就是阳明篇已经讲过的“濕”,另一个就是这里要讲的“?”。前面讲过的 “濕”不是本来的湿字,而是转借过来的,可是这个转借却从理上很好的说明了它的产生。现在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湿字。它的形符还是“氵”,说明湿与水是很有关 联的。右边的声符上面是一横,这一横用以表天,声符最下面的是一个土字,土字用以表地,天地之间的这个“?”是什么呢?“?”读作幽,《说文》云:微也。 《广韵》云:微小也。天地之间的这个微小的东西是什么呢?一联系形符的“氵”,你就知道这个微小的东西是指水。天地之间这样一些微小的水,很微细的水,这 是什么呢?这就是湿。所以,你体会到的湿,实际上就是天地之间,或者说就是空气中所弥漫的微小水粒。很微细的湿你只能感受到它,看不到它。而这个湿稍微放 大一点,放大到你不仅能够感受它,而且能够看到它,这个又是什么呢?这个就是雨。因此,雨湿二者从根本上讲它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有粗微之分,有幽显之 别。所以,《素问》将雨湿二者划为同一类属的东西,即皆属于土。从繁体的这两个湿字我们看到,第一个“濕”着重讲理,第二个“?”着重讲事。既是讲事,所 以,它更直接一些,更形象一些。我们讨论湿的本义,除了从造字的义上去探讨,还应该注意一个很重要,也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问题,就是湿与水的区别。上面我 们提到微细的湿,你只能感受到,而不能直接看到它。可是你用现代的抽湿机一抽,抽出来的是什么?是水。而湿粗化一些,变成雨了,你不仅能感受它,更能看到 它。这一看就更觉得它与水没有区别了。于是乎很自然地将水湿混为一谈。水湿有联系,而且是很密切的联系,要不然不会说水土合德。但是,二者也有很根本的差 别,这就是水土之间的差别。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做什么事都讲成分,唯成分论,你的其他方面再好,你的素质再高,,只要你成分不好,你是地富反 坏右出身,那你就没门!所以,过去填什么表,我最怕的就是“家庭出身”这一栏。现在我们研究中医,好像也是“唯成分论”,这个药、这个方有没有效果,怎么 研究它呢?就从这个有效成分去研究它。有效成分当然可以说明部分的问题,也可以把它作为其中一个路子来研究。可是如果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将它作为衡量的标 准,那就不成了。像水与湿,你如果单单从现代的成分上去考虑,它有什么区别呢?这个分子式都是H2O,所以,它没有区别。可是用中医的眼光去衡量,却有大 区别。一个是土,一个是水,两者是相克的关系,怎么会没区别呢?因此,从什么角度来考虑,从什么角度来衡量,确实是中医研究的一个大问题。中医有时更注重 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它的变化过程。在一江一 河湖海的时候,它是水,而一旦弥漫到空气中,它就成为湿。状态改变了,定性定位亦随之而变。为什么呢?因为阴阳改变 了。阴阳不改变,事物的状态怎么会改变呢?所以,你研究成分如果不与阴阳掛勾,或者说你的成分与阴阳掛不上勾,那这个研究对中医来说还是没有实义,还是一 厢情愿,还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所以,判断一个科研是不是有水准,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帮助中医解决问题,上面这个“掛勾”便是衡量的标准。没有这个“掛 勾”,你就是省部级课题,你就是国家级课题,你就是九五、十五的攻关课题,你就是投资百万、千万、甚至是亿万的课题,又怎么样呢?同样是肉包子打狗,有去 无回!另外,研究湿义,除了注意水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应弄清雨湿的问题。雨为湿类,为土类,这在《素问》,特别是在“运气七篇大论”中反复地强调过。 如“大雨时行,湿气乃用”,“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等。可是还是有不少的中医同行将雨归到水类。比如辛巳年的时候,辛巳年的一大特点就是水运不及。于是好 些人问我,今年不是水不及吗?可为什么南方下雨这么多,有这么多的地方涨水?如果你这样来会运气,那你就会错了。水是北方,是寒,是冰雪,而不是雨。所 以,水不及就是这些因素不及。今年北方为什么持续高一温一 ?冰雪的融化为什么大于往年?这就是水运不及。

(2)湿何以配土湿为什么配土?或者土为什么配湿?这个问题从农村出来的都会很清楚。土是生养万物的。可它靠什么来生养呢?大家知道,今年北方的许 多地方持续干旱,这一干旱,不但庄稼种不成,连野生的草木也枯死了。所以,土一旦失去了“湿”性,变成焦土了,这个生养的作用也就荡然无存。土不能离开 湿,所以要湿土相配。但,土亦不能过湿,土一过湿,生养的作用同样要大打折扣。中基在讲脾的性用时,强调脾喜燥恶湿,其实就是讲的这个方面。因此,土不能 不湿,亦不能过湿。既不能不及,又不可太过。这是为什么呢?兹引王冰一段令人拍案叫绝的注释,权作解答:“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死则 庶类凋丧,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尔。湿气施化则土宅而云腾雨降。其为变极则骤注土崩也。”《素问·五行运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 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五行运》讲中央,讲湿、土、甘、脾、肉、肺……这一连串的问题如果思考清 楚了,并获得了定解。那么,我们研究倮虫之长,并解决倮虫之长的诸多问题,便有了一个坚实的依靠处。湿与土,合之为一体,分开来又有天地之别。湿以气讲, 土以形言。形气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呢?《内经》讲得很清楚,就是“气聚则形成”。所以,土是什么?土是怎么构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个实实在在的大块是怎么形 成的?就是这个湿气聚合而成的。所以,《素问》它讲“中央生湿,湿生土”,而不讲“中央生土,土生湿”,这就是一个本末的问题,先后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 要很清楚,不能混淆。《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家想想,如果这个本末、先后你搞不清楚,你怎么去近道。

(3)辰戌丑未上面我们谈太阴、谈湿土,是从气的角度而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时立气布”,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 可以为工。”因此,在知道气的内涵之后,还必须清楚相应的时年。以太阴湿土而言,这个相应的时年就是标题所说的辰戌丑未。具体地说,辰戌之纪是太阳寒水司 天,太阴湿土在泉。其中司天管上半年的加布,在泉管下半年的加布。丑未之年正好相反,它是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明确了时年与太阴湿土的加布关系 后,太阴之气到来时,具体会产生什么变化呢?有关这一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从时化之常、司化之常、气化之常、德化之常、布政之常、气变之常、令行之 常、病之常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即:太阴所至为埃溽(时化);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司化):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气化);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 (德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德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布政);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气变);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暝(令行);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 (病);太阴所至为?满(病);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病);太阴所至为重胕肿(病)。去年是庚辰年,辰年的司天是太阳寒水,在泉是太阴湿土。我们看去 年的下半年雨湿很多,特别是台湾地区出现了50年未遇的洪涝灾害,还有泥石流灾害。很多房屋被冲毁了。本来洪涝多数都在上半年发生,在夏季发生,怎么去年 的洪涝却移到了下半年?这显然与太阴所至有关联。太阴湿土在泉,“太阴所至”的机会必然相应增多,而太阴所至有可能为“终为注雨”,有可能为“雷霆骤注烈 风”,所以,在这个区间发生洪涝也就不足为怪了。运气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不但有常,而且有变;不但有胜,而且有复。所以,把握起来很不容易。以上是灾 害发生了,气已经来临了,我们再反推这个年时。虽然这有些马后炮,但对我们感受运气的意义,仍然是有帮助的。我们不妨由此下手,多做一些马后炮式的研究。 将运气与气候变化及疾病变化的资料一一列出,分析其中的常、变、胜、复关系。这个研究娴熟了,有体会了,再把它转到“马前炮”的研究中来,这个时候就能 “先立其年,以明其气”了。

(4)天地一交一 通的标志上面我们谈到太阴的气化之常,这个常就是“太阴所至而化为云雨”。作为太阴,其气化启动后,会产生化和云雨。化是什么呢?《素 问》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而《韵会》则曰:“天地阴阳运行,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万物生息则为化。”因此,化主要指的是万物的生息。《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将“化”与“云雨”同列为太阴气化之常,是极具深义的。云雨之事我们司空见惯,但是,要回答它与化、与万物生息何以具有如此密切的关联,却 需要我们从理上来作一番思考。云雨的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得十分清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云雨是天地产生的。更 具体一些,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气一交一 产生的。地气升,天气降,天地气一交一 ,这个过程我们在前面讨论否泰二卦时候已经谈到过。也知道天地气一交一 的重要性。 天地不一交一 ,则万物不通而死。天地气一交一 ,则万物通而生息。可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这个气一交一 的过程有些玄乎其玄。能不能有一个方法使我们更直接一些地把握气一交一 ? 能不能有一个手段使我们更明白一些地洞察气一交一 ?有!这个方法、这个手段就是云雨。云雨是天地气一交一 的产物,是天地气一交一 过程中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天地气 一交一 ,万物方生。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这个显而易见的事象中去探求玄乎其玄的天地气一交一 ,进而去探知这个万物的生息呢?所以,云雨的事你若参透了,它真是我们 仰观俯察天地、妙解阴阳万物的一个极其方便的法门。你要考察万物的生息,你要考察天地气一交一 的状况,你看什么呢?看这个云雨即可了事。扯远一些,火星上有没 有生命?月球上有没有生命?用得着去登陆吗?不用去登陆,你就看这个云雨就行了。如果没有云雨,你就知道这儿的天地还没有一交一 通,天地都没有一交一 通,你去找什 么生命?你去找什么万物?那不是白费心思。现在的卫星探测技术很发达,虽然确定一个星球上有没有生命还难以办到,但是,确定它有没有云雨,应该不会太困 难。而云雨的事一旦确定,其实也就为我们寻找地球外生命奠定了一个大的方向。讲近一些,我们这个地球,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关系,天地气一交一 的状况亦不尽相同。 以地域而言,有的地方云雨多,有的地方云雨少,有的地方甚至终年都见不到云雨。云雨多的地方,云雨均匀的地方,天地气一交一 的情况相对就好。你去看这些地方, 不但万物生息茂盛,而且多半人烟稠密。大家看一看云南、四川,及一江一 南大部分地区的生息情况,就知道笔者在这里不是胡说。而云雨少的地方,甚至是终年不见云 雨的地方,你去看它,大都是沙漠、是不毛之地,是杳无人烟之区。为什么呢?因为天地的气一交一 不行。天地不一交一 ,所以,万物不通,怎么会有生息?怎么会有人烟? 从时间而言,上述这个特征更为突出。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以春夏二季降雨为多,秋冬二季降雨为少。而春夏二季万物发陈、蕃秀,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秋冬二 季万物容平、凋零,一派荒凉景象。春夏二季以泰为起手,泰者天地一交一 也,一交一 故生云雨;秋冬二季以否为起手,否者天地不一交一 也,不一交一 故少云雨。由太阴至而有云 雨,由云雨而知天地气一交一 ,而知万物生息。是知太阴在天地气一交一 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十分关键。现在我们由大天地拉回到小天地,在人一体 中“太阴所至 为化为云雨”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化还是讲生息,生化,太阴脾(胃)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是应太阴所至的“化”。太阴脾(胃)为升降之枢纽,人一体 这个小天地如何气一交一 ?就要靠这个升降枢纽。那么,这个云雨呢?这个天地气一交一 的标志,这个升降的标志,在人身与什么相应?在人身上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个显而易 见的东西,用以反映其气一交一 ,显示其生化呢?当然可以。这东西就是大家熟知的“口水”。中医把它称为“涎”,西医将之称为“唾液”。涎也好,唾液也好,大家 都不能小看它,它是人身气一交一 的标志,生息的标志。经云:“言人者,求之气一交一 。”既然人以气一交一 为本,那你怎能小看它呢?在天地自然里,我们以云雨去看它的气 一交一 ,看它的生息,的确是一个再方便不过的法门。而在人身,从你口中的“涎”,从你口中的“唾液”去看,又何尝不最方便呢?对于生命的良好状态,我们可以用 生息来形容,可以用化来形容。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通俗而直接的字眼,那就是“活”。大家看活字怎么构成?不就是舌水吗?舌上的水,或者是舌周围的水, 这水是什么?不就是上面的“涎”,不就是上面的“唾液”。这东西就是“活”,就是生命生息状态的标志。你为什么不可以从这个“活”,从这个“舌水”,从这 个“涎”,从这个“唾液”,从这个你最容易体察到的东西,去探求生命内在的状态,去探求生命中那些最奥妙的过程呢?自然也好,人身也好,其实都有许多像 “云雨”这样既显而易见,唾手可得,但又能说明很深奥、很内在问题的东西。可就因为它太“显而易见”,太“唾手可得”了,我们反而“不能见”,反而“不能 得”。人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劣根,太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知珍惜。所以,孔子感叹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 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而太阴属脾,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五藏化液,脾液为涎。王冰注液曰:“溢于唇口 也。”所以,这个涎,这个溢于唇口者,为什么不是云雨呢?你为什么不可以从这个“涎”入手,从这个“云雨”入手,去探知你体内的气一交一 状况,去探知你体内的 生息状况,进而去把握你的健康状况,其实,脾涎能不能反映气一交一 ,能不能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大家一反观自身就知道了。当你精神状态、身体状态最佳的时候, 这个时候注意体会一下你的口中,看看是不是有一丝丝、一股股清香、甘甜的津液?要是有,这就是你要会的那“东西”。有这“东西”,就像自然有云雨,那你的 气一交一 当然是最佳,你的生息当然最佳。你的整个人身都处于“天地一交一 而万物通”的状态,那你的精神状态,健康状态为什么不处于最佳状态呢?而反过来,当你疲劳 的时候,当你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关注你的口中,这一丝丝、一股股清香、甘甜的津液还在吗?不在了。代之的是口苦,是口干,是口臭,口粘,反正口中不清 爽。为什么呢?气一交一 不行了,人身后天的这个根本出了问题。这样至简至易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用。所以,大家想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不用急着去搞化验、去做 CT,先感受一下你口中的“滋味”,看看这个脾涎、唾液,也就能知道个大概了。前面我们谈到,道家修炼的一个重要功夫就是打通大小周天。打通周天不是一件 简单的事,要经过刻苦的修炼已筑基。前些年气功“大师”满天飞,都打着佛、道的旗号,传你一个功,三天五天就能打通周天。有这么便宜的事吗?可还是有太多 的人去图这个便宜。结果是上当了事。周天贯通是要有应验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有客观指标。不是你那里想一想,它就贯通。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应验,就是这 满口清香、甘甜的涎液。这涎液有的称甘露,有的称金津玉液。甘露也好,金津玉液也好,无非就是我们上述的“云雨”,无非就是脾涎,当然也还包括肾唾。从这 个角度看,周天修炼,不就是提升人一体 的气一交一 ,使这个气一交一 上一个层次,上一个台阶。所以,对我们口中的这点津液你要抓住它,你要看透它,你要真把它当作生命 的源头“活水”。学医的人都知道燕窝,就是平常百姓也晓得它的价值不菲。燕窝不就是金丝燕口中的这点涎唾凝结而成的吗?小小金丝燕的涎唾都有这样的作用, 那么人的呢?这就可想而知了。经言:善言天者必应于人。上述这个讨论真的参透了,又何尝不是一个“言天应人”的过程。

(5)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笔者于此部书稿的许多章节都谈到《易》,《易》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有关这一点,孔子在《易·系辞》中曾作过一个十分 经典和权威的交代,其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三才之道也。”无独有偶,《素问·气一交一 变 大论》亦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易兼三才,而广大悉备;医知天地人,而可长久。从这里看去,古人言医易相通,医易同 源,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医易是否相通?我们且看《易》坤卦上六爻之“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个龙是什么?龙战于野,何以其血玄黄?乍看起来,真是像 二龙争战于野,打得两败俱伤,流出玄黄之血来。而古来确实有不少易家持此见解。如近代的一位大易家,即于上句下一注云:“盖古人认为,龙本凉血动物,其血不 赤,黑龙血黑,黄龙血黄,故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此二龙相斗,两败俱伤之象。”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即是龙的传人。如果这样来看易中之龙,那不但真见 不着这龙的首尾,且也将整个华夏民族贬低了。一个冷血动物,怎么能传承出这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因此,这样的看法,不但于理不通,于事亦不符也。那么,这 个龙究竟指的什么?龙战于野,何以其血玄黄?兹引《周易尚氏学》于坤上六爻辞下的一段注释以资说明:“阴至上六,坤德全矣。故万物由以出生。然孤阴不能生 也。荀爽云:消息之位,坤在于亥,下有伏乾,阴阳相和,故曰龙战于野。坤为野,龙者阳。说文壬下云: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乾凿度云:乾坤合气戌亥,合 气即接。九家云:玄黄天地之杂,言乾坤合居。夫曰相合,曰合气,曰合居,则战之为和合明矣。皆与许诂同也。而万物出生之本由于血,血者天地所遗氤氲之气。 天玄地黄,其血玄黄者,言此血为天地所和合,故能生万物也。易林说此云:符左契右,相与合齿;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夫曰符契,曰合齿,则乾坤接也,即龙战 于野也。消息卦,坤亥下即震子出,故曰乳生六子。彖传云:乃终有庆。庆此也。惟荀与九家,皆以血为阴,仍违易旨。易明言天地杂,则血非纯阴可知。纯阴则离 其类矣,一胡一 能生物。至侯果谓阴盛似阳。王弼干宝谓阴盛逼阳,阳不堪故战。以战为战争。后孔颖达朱子,因经言战又言血,疑阴阳两伤者,皆梦呓语也。清儒独惠 士奇用许说谓战者接也。阴阳一交一 接,卦无伤象。识过前人远矣。”《易经》以象寓理,又复以辞言象。是故象不离辞,辞不离象也。离辞则象无以明,象无以明,理 亦无从明之。若以象为多余,离象而言辞。则势如空楼言鹤,鲜有不梦呓语者。即以龙为凉血动物,已足见一斑。龙绝不是什么凉血动物,战也非战斗、争斗。“龙 战于野”我们当合起来看,它其实就是讲的乾坤和合,阴阳一交一 接的这样一个状态。乾坤本有天地尊卑之别,阴阳本有“男女授受不亲”之异。从这个别,从这个异, 现在却走到一起来了,和合了。为什么呢?当然是阴升阳降,天地气一交一 的缘故。天地气一交一 ,则生云雨。刚刚还天高云淡,忽然间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天地一一团一 ,满 地黄水。这不就“其血玄黄”了吗?所以,“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它完全是讲的雷电云雨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征象。其实这个征象的描述不足奇,奇的是为什么要 把它放在坤卦的上六爻来讨论。这就是说你要讨论“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意义,你必须要结合上六爻这个特殊的象。有这个象,易的真实义才能和盘托出。若 离象来言易,离象来言义,那就如尚氏所云,多半是梦呓之语了。将龙作冷血动物,将战作争战,就是离象言易、离象言义的一个明证。前面我们曾探讨过龙的涵 义,龙是主管兴云布雨的。看过《西游记》的人,对这一点应该很清楚。悟空想要降雨的时候,怎么办呢?就把龙王招来。龙王一现身,就兴起云作起雨来。要是小 说家,我们可以就此打住了。将这云雨之事一概一交一 与龙王老子。可是作为医家,作为易家,却还不能就此了事。还必须知道这个云雨是由“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雨”,由天地气一交一 而生云雨。这样我们也就知道,龙实际上就是讲的天地的气一交一 。龙为什么配属东方?惊蛰雷动为什么在春?四海龙王为什么以东海敖广为长?雨水 节气为什么亦在春?春为什么主万物之生?这一切不都与天地气一交一 相关吗?《易·系辞》云:“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絪缊了,万物才 化醇。那什么是天地絪缊呢?孔子怕我们这些后生小子悟性差,搞不清楚,所以,特别补出一句“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构精大家总该明白吧。尤其是现在的 人,别说是大学生,许多中学生已然是过来人了,思来不免忧心忡忡。所以,絪缊讲的就是天地的一交一 通,说得再俗一点,就是天地在做爱。这一做爱的结果,便是 “万物化醇”。用做爱这个词还是觉得不恰当,有些亵渎天地,亵渎天地,则恐遭天谴,所以,还是用絪缊为好。絪缊这个词很有意思,有时是只可意会难以言说, 更不可书之于纸。诸位只好将就会去。天地在絪缊的过程中,它是不欲人见的,因为这是隐秘事。怎么办呢?那就打雷下雨吧。雷雨来了,大家总要躲起来,乘这个 时刻,天地也就絪缊了。所以,用絪缊这个词,用絪缊这个义,是很文明的。我们从“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知道它都是讲的一回 事,言龙言战,便知道天地絪缊了。而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人虽称人,亦是万物之一。所以,人作为龙的传人,有什么不可以承当?我们看“三言”“二拍”这一 类旧小说,古人将男女之事,阴阳一交一 接之行作什么言?作一交一 战言,作云雨事言。这一方面说明天人合一诚非虚语,另一方面亦证明尚氏及笔者之说非虚言。“龙战于 野,其血玄黄”为什么要放到坤之上六爻来讨论呢?以坤至上六,其德乃全。坤德一全,则与太阴无异。这“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与此“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还有什么区别么?要是没有区别,那医易相通,医易同源,便没什么疑问了。太阴湿土的意义非常广大,单就这个“化”、这个“云 雨”,已然举足轻重了。我的硕士导师陈治恒教授认为,中医最重要的问题是“两本三枢”。哪两本?就是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先天之本为肾,后天之本即此太阴 脾胃。哪三枢呢?一个是少阳枢,一个是少阴枢,还有一个就是太阴脾所主的升降之枢。两本三枢中,太阴就占去一本一枢。所以,太阴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大 家不可看太阴的篇幅最少,就以为可以一笔带过。像前面我们说的,研究倮虫,研究人,就要全仗这个太阴。

二、太阴病提纲

讨论太阴病提纲,仍以273条提纲条文为依据。即:“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下面拟从几个方面来讨论。

1.太阴病机273条是太阴病的提纲条文,也是太阴病的病机条文,讨论太阴的病机,就要以这个病机条文为依据。为方便起见,我们还是将它改为病机格式,即:诸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皆属于太阴。

2.太阴的位性特征前面我们讲过太阴主要属坤土,而易曰:“坤也,至柔。”那在我们人身当中,这个至柔的地方在哪里呢?很显然,这个至柔的地方是在 腹部。人身的其他地方都不像腹部这么柔软,其他的地方都有坚硬的骨头,惟独腹部没有。所以,人身的坤位,人身的太阴位,就是这个腹部。《易·说卦》曰“坤 为腹”即是证明。而太阴发生病变当然就会首先影响到它的专位,故太阴病机条文首言“腹满”,再言“腹痛”。这是太阴病的定位问题。其次,太阴坤性还有什么 特征呢?坤者,厚也。故《易·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太阴的许多特性都与这个“坤厚”有关。首先是《说文》及《尔雅释诂》皆云:“腹,厚也。” 这就与前面讲的定位相应了。腹部确实是反映太阴特征及太阴病的重要场所,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所以,凡是腹部的病变,都要考虑到它与太阴的相关性。另 外,太阴篇主要是讲坤土,主要是讲脾胃,而《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言仓廪之官,言五味出焉,这就牵涉到两个问题。第一 个问题是,仓廪者,言其载物也。载物则必以厚。故曰:坤厚载物。所以,我们观察坤土、观察太阴、观察脾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厚薄。厚是它的本 性,说明它能载物,能为仓廪之官。若是薄了,那就难以载物,难为仓廪了。看厚薄主要从太阴的位上看,也就是从腹部看。要是腹部太薄,甚至成舟状腹了,那这 个太阴的本性肯定有问题,脾胃肯定虚弱。坤薄就没有坤性,怎么载物,怎么为仓廪呢?看腹的厚薄还需注意一个问题,特别是看小孩。厚薄是指肉的厚薄,有的小 孩肚子很大,肉却很薄,只是一层皮包裹着,这个不能作厚看。另外一个看厚薄的重要地方就是肚脐,肚脐的浅深、厚薄甚能反映太阴的强弱、脾胃的强弱,这是我 们观察太阴脾胃的一个很方便而直观的法门。当然,太阴坤土宜厚,薄则有失坤性而为不及,然太厚亦不宜。太厚则变生肥胖,在《素问》则云敦阜,这是要生亢害 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易》坤彖所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其实就是,《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五味出焉”的问题。 在自然界,坤元资生万物,在人一体 呢?就是这个“五味出焉”。五味的问题相当重要,我们在《素问》里可以看到这样的原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讲实在的,我们要维持生命,靠的是什么呢?一要靠这个天气,因为我们不能没有呼吸,一时一刻没有呼吸都不行。这个呼吸之气就是天给人的五气。剩下的就要靠 地的五味,所以,我们除呼吸之外,不能不吃东西。我们吃进的这些东西,就是地给我们的五味。现代医学对我们进食的各种食物主要是从营养的角度去考虑,像蛋 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可是中医呢,它就用两个字,就是“五味”。我们除了要食天气,要呼吸以外,其他的一切营养都可以用这两 个字来形容,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思考。不管是蛋白质还是脂肪,不管是维生素还是矿物质,都叫做五味。西医看一个皮肤干燥,认为是缺乏某种维生素,看你头发 脱落,认为是缺钙,所以,要补充这些维生素和钙。要是作一个中医你也这样去思考,西医认为缺钙你就加一些龙骨、牡蛎,那这个思维就成问题。搞中医的人不是 不可以借鉴其他的东西,借鉴和吸收都是可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但得有个主干思维,不能反一奴一为主。这样不但对中医没有好处,对其他学科也不见得是 一件好事。最近,拜访了云南著名老中医吴佩衡的嫡传长孙吴荣祖先生,吴先生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当前我们搞结合要设法搞1+1大于1的结合,而不 能搞1+1小于1的结合。为什么有这个提法呢?因为吴先生眼里看到的中西医结合大多是这类小于1的结合。比如,炎症用青霉素治疗已经绰绰有余,但是为了搞 结合再加上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这样反而降低了青霉素的效力。没有增加药的效力,反而增加了医用成本,现在许多中医院的病房就是搞的这一套。谈起这些,吴 先生流露出无奈和痛心。什么是中医的主干思维呢?以上面讲的营养话题为例,如果你也跟着喊维生素、矿物质,要补充这个维生素,补充那个矿物质,那你就没有 主干思维。作为中医你要思考这个五味。五味有外五味和内五味,外五味就是坤卦里说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就是大宇宙的坤地所生出的五味。 内五味呢?就是《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讲的“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这个五味。是由人身这个小天地的脾胃坤土所化生的五味。我们临床 上看到很多病人,在饮 食摄入的质和量上都相差无几,也就是这个外五味的摄入上没什么差别。同吃一锅饭,同吃一样的菜。为什么就你缺乏维生素,而别人不缺维生素呢?很显然,这个 缺乏不是出在外五味上,外五味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内五味。你的太阴,你的脾胃,你的仓廪之官不能很好地“五味出焉”,那这个内生五味自然就缺乏了。这个时 候你去补他的外五味能起多少作用呢?起作用也是一时的作用,也是权宜之计,不是根本的方法。你应该着眼于他的太阴,他的脾胃,他的内坤元。让这部分厚壮起 来,正常起来。这部分能够“万物资生”,能够“五味出焉”,那这个维生素的缺乏、矿物质的缺乏就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这就是运用主干思维。中医的这个主干 思维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3.太阴的病候特征

(1)其用有二,其病亦二上面我们谈到太阴脾胃的性用有二,其一,就是坤厚载物;其二就是万物资生。载物讲的是装载、藏纳;资生讲的是运化、变化。 太阴的这样一些性用也充分体现在它的病变上,提纲条文里提到的“吐,食不下,自利”,其实就是载物出了问题。太阴坤土不能载物,那当然就会患食不下、利、 吐之证。因此,食不下、利、吐这些就是太阴不能载物的一个特征。另一方面,就是资生的问题,资生障碍会影响“五味出焉”这个功能。如果这个障碍得不到及时 的解除,那就会进而全面影响到太阴脾胃作为后天之本的作用。虽然,这个作用的丧失是渐进的,不会一夜 之间形成,但是,值得我们高度地重视。提纲条文提到 “腹满,时腹自痛”就是上述运化功能受到影响的一个表现。

(2)太阴利的特点下利是太阴病的一大特点,是坤不载物的表现。这里提请大家注意,张仲景在条文里用的是“自利”两字,这就需要我们作一个区分。什 么是自利呢?假如开一个大承气汤,病人吃了以后拉肚子,一天甚至拉十多次,这个算不算自利呢?显然,这个不能算自利,这个应该算“他利”。又比如,朋友到 外面聚会,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大家都下利,这个利也不叫“自利”,因为有一个很明显的导致下利的因素。所以,自利是有范围的,有特指的,没有上述这些明显 的因素,他也拉肚子,他也下利,这个才能叫“自利”。这是太阴病的一大特征。太阴病的这个利除了自利的特征之外,还有一个相伴的特征就是“不渴”,这在 277条里有明确的指示,即“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什么要把这个“不渴”作为太阴下利的特征呢?因为一般的下利很容易发生口渴。下利就会有大量的水分 丢失,所以,口渴很容易发生。而惟独太阴病的下利不伴随口渴,因此,这个不渴就具有特异性,对太阴病就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杩斿洖鐩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