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大全 > 刘邦大传

第一章 将门虎种

 想不到项羽倒理直气壮地表示:“认字只不过能记诵一些姓名而已,剑术再好也只能击败一个对手,这又有什么好学的!?我想学的是成为万人敌的大将。”
系出名门,悲剧英雄的后裔

  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楚国部族中,最受瞩目,而且势力成长也最快的,要属拥有会稽城的项梁和项羽叔侄。
  会稽城便是现在的浙江省会稽市,春秋晚年曾是越国的京城。越国在勾践王时代,击败了当代霸主吴王夫差,不但恢复了险被灭亡的国运,进而挥军北上,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任的中原霸主。
  但勾践并未在中原发展实力,他仍很快回到会稽,以此为中心发挥其霸主威信。也因为如此,会稽城很快便声名远播,成为了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成了中国东南方的军事重镇。
  但越国在勾践死后,继承人便发生内哄,不久即为南方霸主楚国所灭,会稽城也成了楚国的一部分。
  由于东方的吴、越等部族在传统上与楚国有宿怨,加上民性强悍,统治不易,楚王便特别将战斗力最强的主要部落贵族镇守在这些地方,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项氏”部族。
  项是地名,原在今河南省项城。
  这部族以擅长野战闻名,出现过不少有名将领,在原本便勇于作战的楚国诸部族中,项氏的英勇更是出类拔革的。自从奉命负责军事占领这块宿敌的土地后,他们更是软硬兼施、恩威并济,不但能作有效管理,而且也颇赢得吴越地区长老们的敬重。
  战国末年,项氏更出了一位盖世名将项燕。当时楚王室力量颓弱,正规的主力部队根本无法抵抗秦军的南侵。当楚国正面临存亡危急关头时,项燕临危授命,指 挥组织松散的楚国各地区部落的增援联合部队,居然大败秦国的南征军团,让当年的秦王政(秦始皇)都大为震惊。于是项燕立刻成为全体楚人心目中的首席英雄, 并将重振楚国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为了面对这意外的挫折,秦王政不得不再请出已退休的秦国名将王翦,倾尽秦国力量,率领六十万大军南下征讨楚国。由于楚国原本便是联盟组织,结构松散,向心力较弱。面对秦国的统战运用,有不少部族早已个别和秦国讲和,有些甚至暗中和王翦勾结,倒戈来对付项燕的联合军团。
  王翦早看出楚军的弱点,因此他不和项燕正面作战,反而消极地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以持久战来消耗项燕的实力。果然项燕军团粮食不继,各部族自行撤军, 联合阵线因此崩溃。项燕不得已,下令退军,企图集中力量守住自己大本营的东半壁江山。不幸在撤军途中,遭到主和派出卖,王翦以疾如风的追击战术,正确捕捉 住撤退中的项燕主力部队,使楚国最后的防卫力量也被击溃,项燕则在苦战中以身殉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燕不但英勇善战,对部属更如同兄弟,因而在军中声望极高,很得楚人敬重。他死后,楚国民间几乎均不愿接受此恶耗,因此纷纷传言死去的项燕只是个替身,真正的项燕将军则仍藏于楚境的某一山区,等待机会随时准备再度领导楚人抗秦。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便在这种执着的信念下广为流传。即使在秦始皇统治的10年中,项燕的大名不但未消失,反随着秦国统一政策失败和楚人憎恨秦政的情绪而愈滚愈大。
  陈胜、吴广起义时,吴广的部队便一度托名是项燕的残余军团东山再起,将领导楚人以反抗秦军。
  传说中,项梁便是项燕的嫡传幼子。
  项燕战死时,嫡长子和几位较大的儿子,都随着殉国。留守在大本营的长老,便在秦军攻入其东方大本营前,护送其幼子逃避于山区中。
  10余年后,终于在原先大本营的会稽城附近,出现一位自称是项燕儿子和嫡长孙的一对浪人——项梁和项羽叔侄。
  有关项梁的记载在史书上非常少,经过10余年的变局,他是否真正为项燕的后代其实也很难求证了。我们只知道他大约30岁,中等身材,外貌和举止倒颇雍 容典雅,的确有贵族气质。而且也深通兵法,富于谋略,领导魁力也不错。因此,当他自称为项燕幼子时,大多数的楚人都毫不怀疑地接受了。
  但更令人瞩目的却是他身旁的侄儿项羽。和一般楚人的中短身材不同,项羽的身形十分魁伟,史料记载他身高古制8尺余,大约为178公分到180公分,对南方的楚人而言,算是个彪形巨汉了。
  据项梁的说法,项羽是项燕的嫡长孙,或许其母系方面有北方人的血统,因此身材较高大。项燕父子殉国时,项羽不到10岁,所以在重臣保护下,和小叔父项梁共同避开秦军追捕,逃亡到山区中,长大后则追随项梁浪迹天涯,寻找机会以领导楚人重建江山。
  
天生武将,要学万人敌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这便显示他的确属于贵族,才能够有名又有字。他的出生地相传在今安徽省的下相地方,也是原本项燕部族的根据地。这些传闻,加上他独特的巨大身材,使楚人完全相信他是名将项燕的嫡传后代。
  天生武将条件,加上幼年困苦环境,使项羽颇具领袖气质,年纪轻轻便颇有大志和主见,独立性亦强,因而项梁也非常看重他,似乎倾尽全力想培养这位没有父母的孤儿早日出人头地。
  他首先教项羽读书识字,但项羽却认为这太麻烦了,他实在没有耐心,因而一点也不用功。
  稍大以后,项梁便教他基本的剑法,这方面项羽由于力大无穷,因而颇有天分,很难找到同等的练习对手,没多久他便又不感兴趣了。
  文的、武的都不行,“爱侄心切”的项梁也不免要生气了。他担心项羽长大不成材,有愧家风,便恼怒地埋怨道:
  “你这样没有耐心,将来到底想做什么呢?”
  想不到项羽倒理直气壮地表示:
  “识字只不过能记诵一些姓名而已,剑术再好也只能击败一个对手,这又有什么好学的?我想学的是成为万人敌的大将。”
  项梁甚奇之,乃教他学习兵法。项羽这方面倒是才气十足,稍加指点便能抓住重点,举一反三。只是他没什么耐心,不肯动脑筋深思,因此只能掌握几个大原则罢了。
  项梁在逃亡途中,有次因为被背叛的族人出卖,在栎陽地区遭到逮捕。幸而蕲县的狱掾曹咎深知项梁之身世,乃暗中通知栎陽的狱椽司马欣,设法救出项梁。项梁也因而与此两人结为深交,暗中常有来往。
  不久,项梁杀死了出卖他的仇人而被追捕,风声颇紧,司马欣恐泄露项梁身世,乃协助他逃往吴中地区,接受这些地方楚国部族的保护。
  
避难吴中,渐展鸿图

  吴中即现在的苏州一带,原为吴国的大本营,在秦王朝时代,配置于会稽郡的管辖下。
  到了战国中期,吴中地区已成了楚国贵族项氏部落的势力范围,因此项梁叔侄的到来,便受到英雄式的欢迎。加上项梁学问好,慷慨好施,立刻得到地方长老的拥护,成为了非正式组织下的领导人。
  中国人自古最重视的是丧事和祭祖,通常都会请地方最有人望者来主其事,直到今天治丧委员会的主委也必是德高望重者。古代的“治丧主委”,由于分派工作 上的需要,更实际掌有地方上最多的人力资源,因此哪个人能办事,哪个人有哪些特长,身为主委者是再清楚不过了。《史记》中记载:
  “项梁避居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因此不但声名膨胀得快,对地方人才的掌握,也拥有绝对优势。
  为了日后打算,项梁更趁机积极组织吴中的楚人豪族及其子弟,暗中授以兵法,并让大家深服其才能。没多久,便建立了相当雄厚的班底及人脉。
  秦始皇巡幸会稽郡,在渡过钱塘江之际,曾在江口举办大型仪式,阵容非常雄伟,项梁也特别带着项羽前往查探。
  想不到项羽看到秦始皇的非凡气派后,深为感动,当场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
  项梁听了大惊,立刻掩其口:
  “不可乱讲,是会抄家灭族的。”
  项羽却做做鬼脸,一副不在乎的模样。
  项梁以其豪气干云,也不禁受到感动,从此更认为项羽必是非凡之才。
  据说项羽身材雄伟,力大无比,单手可以扛起鼎镬,因此吴中的年青子弟,对他疯狂着迷般的崇拜。
  
会稽叛秦,项梁夺取地方政权

  由于项梁在吴中地区名气颇大,早年流浪各地,途中又见闻不少,因此对时局大势常有他独到的过人见地,连秦王朝派任在会稽的郡守殷通,都不得不对他另眼看待,引为贵宾。
  秦皇朝的会稽郡,统有春秋时代的吴、越两国版图,居民大约100余万人,辖区共有二十六个大小县城,几乎占据了中国的东南半壁江山。
  因此殷通在表面上权势颇大,俨然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君主。
  不过,秦王朝是彻底的中央集权,郡守只是中央政府派在地方的代理人,负责替朝廷征收租税和劳役,权轻而责重,万一有所延误,只要中央一道谕旨,随时都可能丢官入狱。
  古代的通讯不发达,一个地方首长想要完全掌握各乡镇县城之情报,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必须借重地方有力之士来帮助他。也就是必须笼络地方“角头”,才能有效推动政令,对朝廷有所交代。
  项梁在殷通的眼中,正是吴中地区的“大龙头”,只要有项梁的支持,什么事都好办多了。
  对于负责规划此中央集权郡县制度的李斯而言,会有这种民间非正式领袖的产生,实在是始料未及的制度弱点。
  “连郡守大人都对他礼让三分!”
  殷通对项梁愈尊重,项梁在地方的声望立刻水涨船高,因而也愈有影响力,殷通便不得不更依赖他了。
  不久,这位民间领袖便成为会稽郡的“地下郡守”,其实际的影响力更大于正牌官派郡守的殷通。
  对这种情况的继续恶化,心里最不安的便是殷通。他可真是有苦说不出。对项梁势力的忧心与日增加,但对项梁的依赖性也一天比一天更形重要。
  不久,便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悲剧。
  陈胜、吴广起义的风潮,由江北迅速向江南漫延。
  会稽郡也很快受其影响,一方面怕起义的叛军南下征粮,一方面也基于对秦王朝之怨恨,各县城长老纷纷集合,商组自卫部队,他们心中的理想领导人才便是项梁。
  项梁自然也有这个意向,问题只在于时机到底对不对。深晓兵法加上谨慎作风,使他不轻易表露自己的野心,尽管地方长老一再暗尔,项梁仍只作不知,以等待一个更好的机会。
  给项梁起义机会的却是心中一直忐忑不安的会稽郡守殷通。
  郡内情势急速恶化,让殷通胆战心惊。他深知只要有人响应叛变,第一个遭殃的便是自己,就算秦王朝中央能派来援军,恐怕也缓不济急。
  因此殷通决定先下手为强,不如自己主动响应叛军,或许反而会得到地方长老支持,割地自立,成为一个诸侯也说不定。
  
狙杀殷通,叔侄联手进击

  但自己是王朝派来的空降部队,缺乏地缘关系,因此必须抓住几个重要干部,只要得到他们的拥护,起义绝对不成问题。
  眼前最好的人物,自然是项梁了。但项梁声望太高,一不小心,反而会被他取代,因此最好有另外一个可以牵制他的力量。
  殷通想到了另一个楚部落地方领袖桓楚,桓楚勇猛而少心机,目前正好犯罪逃亡在外,如果由自己赦免他,桓楚一定会感激不尽,成为自己忠诚干部。桓楚在楚部落中也拥有一定实力,正可用来制衡项梁。
  但桓楚不知行踪,当今之计,应先找项梁来好好商量。
  项梁表面上仍一副谦恭忠诚的模样,以免殷通对他有任何怀疑。
  想不到心急如火的殷通,单刀直入便表明自己有意造反的心态:
  “长江北岸及江西一带已完全进入叛军占领下,此天亡秦之时也。我认为我们应先发制人,以免反为人所制,我打算在会稽郡城起义,并以你和桓楚为左右两翼大将。”
  项梁大吃一惊,心想秦王朝如此严厉的法制,一旦碰到危机反而因缺乏弹性,更容易迅速崩溃。
  看到身为最高地方首长的殷通,对朝廷的忠诚度竟如此脆弱,项梁感慨良深。于是他以怀疑的眼光逼视着殷通,表现出一副不了解其心态的样子。
  看到项梁质疑的眼光,殷通更紧张了,他几乎口不择言表示:
  “再慢可能就来不及了,我们必须尽速募兵,以免被别人抢先……。”
  顶梁觉得好笑,但另一个灵感立刻闪现在其脑中。他在心中暗忖道:
  “要造反怎么可能支持你这个朝廷官吏呢?必须要抢先机的应该是我呀!”
  但表面上,项梁仍不动声色,他客气地向殷通表示:
  “桓楚目前逃亡在外,他的藏匿处只有我的侄儿项籍知道,我现在去把他找来,由您直接命令他去找桓楚吧!”
  殷通不疑有他,立刻答应。
  项梁很快跑到郡守府邸外面,找到正在门口等待的项羽,只见他低声和项羽交代几句话,两人便又很快进入府邸内。
  项梁的神情和语气均显得有些激动,失去了往日的冷静,显示心中正有情绪上的大冲击在沸腾着。反而项羽面不改色,只不断微笑点头,便快步跟随在叔父后面,显现颇为恭谨的模样。
  殷通见他们叔侄进来,也立刻起身笑脸相迎。
  不料,项梁脸色一变,大声喝道:“是时候了!”
  殷通还来不及反应,项羽已火速冲到其跟前,拔剑一挥,殷通人头已随着一束血箭,飞向半空中。
  由于这是秘密会谈,现场并无他人。
  项梁这才恢复从容状,慢慢拾起殷通首级,拿下他身上的郡守印绶,和项羽走向门外,对郡府官员告知此一事变。
  守卫队见状大惊,立刻呼喊“刺客”,郡守大门口陷入一片混乱。
  项羽拔剑向前,立斩10余人,众皆惊伏。
  项梁这才宣布在郡守办公室召集紧急会议,郡城重要官吏一律参加。
  府内官吏大多是楚人,原本便和项梁交好,见其势也都顺水推舟,表示支持项氏叔侄,并主动安抚人心。
  项梁也正式公布殷通之野心及罪行,并宣布即日起会稽郡恢复独立,由楚人自治,以响应陈胜等在江北地区的叛变行动。
  郡府官员立刻编集人马,由各县城募得人员8000余,并由吴中长老及子弟中选择较能干者,分别封为校尉、侯及司马等官吏,没多久,项梁便将会稽郡的军政体系完全纳入掌握中。
  有位原属楚国贵族的地方领袖,在这次分派工作中未获得重用,非常不高兴地亲自向项梁抗议。项梁笑着表示:
  “前些日子,我曾派你主办一件丧事,但你却显得无法胜任,我看你的领导才能有问题,所以这次不能再重用你了。”
  这件事充分表示,项梁在平常已作了非常详细的“人才库”建立工作,对每个人的能力有完整评估,让吴中地区的地方领袖们不得不服气于他的领导。
  于是项梁自任为会稽郡守,并以项羽为裨将,积极结合郡辖内各县城的楚民力量。
  这一年,项羽才24岁,但俨然已成为江南地区起义军的副领袖了。
  
陈胜发兵,中原全面动乱

  陈胜在自立为张楚王后,便派出了不少军力,分别经营原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地区。
  为抢得长期粮袜根据地,“假王”吴广的主力军全力抢攻粮仓荥陽。但固守荥陽城的是秦王朝的宰相李斯之子李由,他原任三川郡(洛陽)郡守,动乱再起时,李由便主动安抚境内百姓,并亲自率军守住荥陽。
  以军略而言,吴广并不如李由,因此虽然兵力占有绝对优势却无法攻占荥陽,只在城外对峙,将荥陽城团团围住。
  陈胜不得已,再派出自己的主力部队,由周文率领,直接由颖川攻打三川郡城,并企图直入函谷关,威胁咸陽城。
  周文是陈胜手下首席大将,负责全军统御任务,如同现在的参谋总长职衔。
  但周文其实是个文人,作战的实务经验不多。他曾是楚国名相春申君的宾客,项燕举兵对抗秦国南征部队时,周文曾出任项燕参谋,因此对名将项燕的战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加上他学问好、口才佳,组织力又强,谈起往事,头头是道,让人觉得项燕的战绩有一半应属他的功劳。
  由于陈胜军团中的将领,大多是民间流寇出身,实在没有能力指挥正规作战,因此陈胜只好全权委托给稍有军事知识的周文了。
  周文这时已是六十余岁老人,体力和反应大不如前,但到底经验丰富。他不但迅速攻下颖川,更集结各地前来投奔的部队达数十万人,兵车也有数千乘,浩浩荡荡攻向函谷关。
  在陈胜分派到各地的军团中,较为重要的尚有武臣、张耳、陈余经营赵地,汝陰人郑宗经营九江郡,韩广经营燕地,周市经营齐地,葛婴经营吴地。
  张耳为大梁人(魏国),年轻时曾当过信陵君食客,后犯罪逃亡中,得到外黄县富翁之助,不但将女儿嫁给他,并且运用钱财帮助张耳重建声名,终能出任外黄县令,进入魏国的贵族阶级行列。
  陈余也是大梁人,年轻时好儒术,曾长期游学于赵国。和张耳相同,他的岳家也是千万巨富,因此两人不但有才名,而且有相当财力作后盾。
  陈余比张耳年轻一个辈份,因此一直尊重张耳为父执辈,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张耳在早年曾认识刘邦,由于他个性慷慨好施,相当获得刘邦的敬重。
  秦国击灭魏国后,张耳及陈余流亡在外,由于他们两人在魏国民间声望颇高,朝廷特别下令缉捕:
  “凡缉获张耳着,赏千金,缉获陈余者,赏五百金。”
  两人不得已化名逃亡,藏匿于陈城,为里监门(里中卫队)自求生活。
  有次里吏责陈余办事不力,以鞭答打之,陈余怒,欲起身反抗,张耳阻止之,并以身掩护,代陈余受答。里吏怒消离去,张耳带陈余至外面桑树下,责备之:
  “我一再教导你,难道你都忘了!?我们两人责任重大,怎可为一小吏之辱而寻死?”
  陈余立刻答谢,两人并向天地共誓,结为生死与共之刎颈交。
  陈胜占领陈城时,张耳偕陈余共见之,以两人素有贤名,陈胜非常高兴,聘之为参谋。
  陈胜欲自立为王,张耳阻之,认为应先攻打秦廷,重建战国时代6国之后裔,并宣示以天下为公,据咸陽,诛暴秦,以成帝业,但未为陈胜接受。
  陈余又劝陈胜,应派兵经营赵地,因为赵人一向强悍善战,若得赵军支持,就不用再担心秦国之武装部队了。
  陈胜便以自己的亲信——陈国人武臣为将军,邵騷为护军,以张耳及陈余为左右校尉,率3000人北向经略赵地。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