杩斿洖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鐩綍
第五章 2005年10月3日马萨诸塞州剑桥 即便那时的我有一条长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杩斿洖鐩綍 下一篇

波士顿一带,令人萌生想诅咒一切的念头的日子,一个夏季里总有那么几天。只要扛过那几日,其余的日子倒是相当不错。富裕的人都忙不迭地赶到沃蒙特或 鳕鱼角避暑去,城里因此变得空空荡荡,十分惬意。行道树将陰凉的树影洒落在沿河的路上。闪耀着炫目光斑的河面上,哈佛大学或是波士顿大学的学生正在勤奋地 练习划船。女孩子们在草坪上铺上海滩毛巾,听着随身听或是iPod,身穿慷慨的比基尼晒着日光浴。卖冰激凌的摆出了由轻便卡车改造的货摊。有人弹着吉他, 唱起尼尔-杨的老歌。长毛犬目不斜视地追逐着飞盘。乘坐着暗红敞篷轿车的支持民主党(大概是)的精神科医生,迎着黄昏的风,在沿河的道路上呼啸而过。

然而不久,新英格兰那独特的短暂而美丽的秋,便忽进忽退地来了。那周遭尽是、直人满眼的深绿色,一点一点,将位子让予了依约而来的金黄。继而到了在 跑步时穿的短裤外再加一条宽松运动裤的时候,枯叶随凤起舞,橡子敲打在沥青路面上,发出咚咚的声响,那坚硬而干燥的声响传向四方。此时,勤勉的松鼠为了过 冬的食粮四下奔忙,累得连神色都变了。

过完万圣节,冬天好像一个干练的税务官,简洁少语、确实无误地姗姗走来。曾几何时,河里已然结上一层厚厚的冰,赛艇也消失了踪影。愿意的话,你可以 徒步从冰面走到河对岸去。树木连一片叶子也不剩,悉数落光,细细的枝条被风吹得碰来撞去,如同干枯的骨头,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在那高高的树上,可以看见 松鼠筑好的窝。它们大概正在那巢中做着宁静的梦。从不怯场的黑额黑雁成群地由北向南飞来,哦,北边还有比这里更加寒冷的地方。刮过河面的风好似刚刚磨亮的 大砍刀,寒冷锐利。白天迅速变短,云层愈来愈厚。

我戴上了手套,将绒线帽子一直拉到耳朵下面,还蒙上了巨大的口罩,但还是指尖冻得发僵,耳垂针刺般地疼。只是寒风倒也罢了,还能扛得过去。要命的是 大雪。堆积起来的雪,还在半夜里就化作滑溜溜的巨大冰块,固执地阻塞着道路。我们只好放弃了跑步,要么在室内泳池里游泳,要么骑在那无聊的健身单车上,调 整着体力,等待春天的到来。

这里是查尔斯河。人们来到这里,按照各自的风格,围绕着河流打发时日。有的仅仅是悠闲地漫步,有的则是遛狗。有人骑自行车,有人慢跑,或是愉快地滑 着旱冰——那般危险的东西如何能“愉快地玩”,老实说,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人们简直就像被某种磁力吸引来的一般,集中到这河畔。

也许,每天看见许多的水,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啊啊,也许有点夸大其词,但对我来说算是一件重大的事情。若是一段时间没有看到水,我便有一种渐渐失 去什么东西的心情。同酷爱音乐的人却因了某种缘故长期远离音乐,感觉多少有些相似。与我生于海边长于海边这一事实,或许多少也有干系。

水面每天微妙地变化,改变颜色、波浪的形状和河水的流速。季节则确确实实地改变着环拥河川的植物和动物的众相。

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云朵随兴所至,突然现身遂又逝去。河流承受着太陽的光辉,将那白色光影的去来忽而鲜明忽而暖味地映在水面上。根据季节的不同,简 直有如切换开关,风向会发生变化。而根据触感、气味和风向,我们能明确地感受到季节推移的刻度。在这样一种伴随着实感的流移变幻之中,我认识到自己在自然 这巨大的马赛克当中,只不过一块微小的彩片;亦如河里的水,不过是流过桥下奔向大海的、可以置换的自然的一部分。

到了三月,坚固的雪终于融化,待到化雪后那令人生厌的泥泞也已干燥,人们脱去厚厚的外套,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查尔斯河畔(看河畔的樱花还为时尚早。在这座城市,樱花是五月里开花)。“好啊,看来万事俱备了……”就这样,波士顿马拉松来了。

现在是十月初。穿着一件背心跑步,到底觉得冷。要穿长袖衫,似乎又太早。距离纽约的赛事还有一个月,必须逐渐减少“里程”,将积累至今的疲劳渐次消除,用英语说叫tapering期。从现在起,无论多跑多少距离,都于比赛无益了,反而会拖后腿。

回顾至此的跑步练习量,我似乎是以一种蛮不错的节拍,为比赛作好了准备。

6月260公里

7月310公里

8月350公里

9月300公里

练习量描绘出一个优美的金字塔形状。换算成每周的练习量,即为:

六十公里——>七十公里——>八十公里——>七十公里。十月里大概会以与六月相同的节奏——每周六十公里,来完成练习。

崭新的水野牌慢跑鞋买好了。在剑桥的CitySports里试穿了许多不同品牌的慢跑鞋,终于选中了跟现在练习时穿的鞋相同的水野牌。分量轻,脚踝 处的软垫也稍硬一些,一如往常,是那种不屑去讨好顾客的脚感。这家厂商的鞋子,正因为没有刻意添加任何噱头,才令我有一种自然的信赖之感。这当然只是我的 感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从前,我曾有机会跟水野慢跑鞋的销售负责人交谈过,当时他很有些不平:“我们公司的鞋子外形朴素,不引人注目。虽然对于产品, 我们很有自信,可就是看上去不讨人喜爱呀。”我十分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这种鞋子既没有新奇的噱头,又缺乏时尚感,也没有哗众取宠的广告词,因此对于一般 消费者来说不太具有魅力。比诸汽车的话,可能跟日本的Subaru车的形象颇为相近。然而它的鞋底能够准确地、耿直地、牢固地抓住路面。从经验来说,作为 与我相伴跑过四十二公里行程的搭档,它无可挑剔。最近各家的慢跑鞋的性能都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但凡到了一定价位,选购任何厂家的鞋其实都不会有太大的差 距。尽管如此,还是有感觉上的些微差异。而跑步者时时追求的,便正是这样一种微妙之处。

接下去,直至正式比赛,我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让两只脚慢慢地习惯这双新鞋。

长期的练习带来的疲劳尚未消解,因而速度怎么也跑不出来。沿着清晨的查尔斯河,我依照自己的步调信步慢跑,却被大概是哈佛新生的女生们从背后一一赶 超过去。她们大多娇小玲珑,苗条瘦削,身穿印有哈佛标志的深红色T恤,一头金发扎成马尾辫子,一面听着崭新的iPod,一面英姿飒爽地沿着道路向前直奔。 人们从其中毫无疑义地感觉到某种攻击性、挑战性的东西。她们似乎习惯一个个地超越众人,不习惯为别人超越。她们一望而知是优秀的,是健康的,深具魅力,严 肃认真,而且充满自信。她们的奔跑,怎么看都不是适合长跑的跑法,而是典型的中距离跑。步幅很大,蹬踏锐利而有力。一边赏玩周边的风景一边优哉游哉地跑 步,恐怕与她们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

与之相比,我对败绩早已习以为常。这绝非自夸。人世间令我徒叹无奈的事情多如牛毛,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无法战胜的对手亦不计其数。然而她们恐怕还不曾 体验这样的苦痛,当然,不必非得现在就体验。瞅着她们那荡来晃去摇曳不已、似乎有些洋洋自得的马尾辫子,以及修长而好斗的双腿,我不着边际地思考着诸如此 类的事儿,并且保持自己的步调,优哉游哉地跑在沿河的道路上。

我的人生之中也曾有过这等辉煌的日子么?是呀,或许有过那么几天。但即便那时我也有着一条长长的马尾辫子,恐怕也不曾像她们的那般摇来荡去。当时我的脚肯定也不像她们的那般坚强有力。这本是理所当然。任怎么说,她们可是名扬天下的哈佛大学的簇新的一年级学生啊!

眺望她们的奔跑姿态,不失为一件赏心乐事。你会朴素地感受到,世界就是这么实实在在地传承下去的。归根结底,这就是类似于传承交接的东西。所以,虽 然被她们从背后赶上超过,也不会萌生出懊恼之情来。她们自有其步调,自有其时间性。我则有着我的步调,我的时间性。这两者本是迥然相异的东西,我与她们相 异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早晨,在沿河的慢跑道上,大致在相同的时间,我会遇到一些人。一位矮小的印度妇人在散步,年纪大约六十多岁,雍容典雅,穿戴整洁。奇怪的是——或许 丝毫也不怪——她每天的穿着都不相同,有时身缠潇洒的纱丽,有时则穿着印有大学名称的大号运动衫。如果我的记忆无误,我一次也没有看见她身着同一件衣服。 检验她今天身穿什么衣服,也成了我每天清晨跑步时的小小乐趣。还有右脚上装着一个又大又黑的助步器、步伐迅速地散步的中年男子。那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白人, 也许刚刚受了一次重伤。然而那助步器,仅仅是我看见的,就装了整整四个月。他的右脚究竟出了什么事?走路似乎已毫无问题,此人以相当快的速度走着,头戴着 大号耳机听音乐,默默地以决然的速度走在沿河的路上。

昨天我听着滚石乐队的《乞丐盛宴》跑步。《怜悯恶魔之歌》中的那种依旧古朴野性的“嗬嗬”伴唱,对跑步委实合适至极。而前一天,则听着埃里克·克拉 普的((爬行动物))跑。二者都是无从吹毛求疵的音乐,沁人心脾,百听不厌。尤其是《爬行动物》,我一边跑步一边听,听了一遍又一遍。允许我谈谈个人意见 的话,我想说:((爬行动物》是最最适合在不慌不忙地跑步的早晨听的歌集。丝毫没有咄咄逼人和矫揉造作。节奏永远可靠,旋律自然无比。我的意识被静静地拽 进音乐之中,双腿配合着节奏有规律地向前踏出,向后蹬去。流自耳机的音乐里,不时会听到从背后传来“我要从你的左边过去啦”(Onyourleft!)的 吼声。于是乎,便有一辆比赛用的自行车发出啸声,从我的左侧飞驰而过。对小说写作的进一步考察——曲跑步边进行的。

“像村上君那样,每天过着健康的生活,难道不会有一日写不出小说来么?”不时有人说这种话。在外国,人家倒不大这么说我,而在H本,持这种意见的人 似乎为数颇多。写小说本是不健康的行为,身为作家就应该远离功德世俗,过着不健全的生活,方能与俗世诀别,更为趋近某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纯粹的东西——这 样一种类似约定俗成的认识,根深蒂固地存于世间。似乎经年累月,才逐步创造出了这种“艺术家=不健康者、颓废者”的公式。在电影、电视剧里,常常有这种千 人一面的——往好里说是神话式的——作家粉墨登场。

写小说乃是不健康的营生这一主张,我基本表示赞同。当我们打算写小说,打算用文字去展现一个故事时,藏身于人性中的毒素一般的东西,便不容分说地渗 出来,浮现于表面。作家或多或少都须与这毒素正面交锋,分明知道危险,却仍得手法巧妙地处理。倘若没有这毒素介于其中,就不能真正实践创造行为。我为下面 这个比喻的奇拔预先表示歉意:这,或许同河豚身上有毒的部位最为鲜美甚是相似。怎么想,写作恐怕都不能说是“健康的营生”。

所谓艺术行为,从其最初的缘起,就内含不健康的、反社会的要素。我主动承认这一点。唯其如此,作家(艺术家)之中才会有不少人,从实际生活的层面开始颓废,抑或缠裹着反社会的外衣。这完全可以理解。这样一种姿态,我决不会予以否定。

然而我以为,如若希望将写小说作为一种职业持之以恒,载们必须打造出一个能与这种危险(某些时候还是致命)的毒索对抗的免疫体系。如此才能正确而高 效地对抗毒性较强的毒索,换言之,才能建构较为宏伟的故事。打造这种自我免疫体系,并将其长期维持下去,必须拥有超乎寻常的能量,还须想方设法谋取这种能 量。但除却我们的基础体力以外,何处能获取这种能量?

诸位千万不要误会,我并非主张这种做法是作家唯一的正途。正如文学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流派,作家里面也有着形形色色的作家。每一个作家都拥有不同于 他人的世界观。他们选取的题材各不相同,锁定的目标也彼此相异。对小说家而言,唯一的正途云云其实不存在。我认为强化“基础体力”,乃是完成更为宏伟的创 作不可或缺的准备,并且坚信这是值得一做的事情,至少做比不做好得多。而且——尽管这一见解平庸之至——正像人们常常说的那样,但凡值得一做的事情,自有 值得去做甚至做过头的价值。

如欲处理不健康的东西,人们就必须尽量健康。这就是我的命题。甚至说,连不健全的灵魂也需要健全的肉体。此说颇有些自相矛盾,却是我成为职业小说家 以来的深切感受。健康与不健康的东西绝非冰火两极,亦非针锋相向。它们相互补充,某些情况下自然地包于彼此之中。盼望健康的人往往仅仅思考健康的事情,不 健康的人则单单思考不健康的东西。这样一种偏颇,不会使人功成正果。

年轻时写出优美而有力的杰作的作家,迎来了某个年龄,有些人会急遽地呈现出浓烈的疲惫之色,可用“文学憔悴”一词来形容。写出的东西也许依旧很美, 其憔悴或许也自有韵味。然而其创作能量日渐衰减,却是一目了然。据我推测,这恐怕是他或她的体力已然无法战胜毒素了。此前,肉体的活力自然地凌驾于毒素之 上,过了巅峰期,便逐渐丧失了免疫功能,难像从前那般进行主动的创造了。想象力与支撑它的体力之间的平衡,业已土崩瓦解。此后,便只能运用旧有的技巧和手 法,利用类似余热的东西,将作品的轮廓打磨齐整而已。即便委婉地说,这也绝非欣悦的人生旅程。有些人甚至在这个关头自绝性命。还有一些人干脆爽快地放弃创 作,踏入殊途。


上一篇   下一篇 杩斿洖鐩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