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净空法师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白话(2)

五衣:梵语“安陀会”,意为“中着衣”,用五条布料,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用处: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佛法传到我国,又因气候条件的不同,就随顺中国人的衣着,僧尼们都穿着汉代的裤袄,代为“五衣”。

七衣:梵语“郁多罗僧”,意为“上衣”,用七条布料,每条两长一短做成,共计二十一隔。用处: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

大衣:梵语“僧伽黎”,意为“众聚时衣”或“大衣”。用处: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佛着“大衣”出门去化缘,虽然是为众生种福,然毕竟是乞讨,所以一则要着装齐整以示对施主的尊重,二则是向大众宣示出家人是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方便接引众生前来求学。回到住处,要把“大衣”脱下收好,讲经时着“七衣”即可。

钵:梵语钵多罗,此处应翻作量器,谓食应其量,勿过大以制贪。

乞食:化缘,无善缘的以此种下向善的缘由,有善缘的渐次而度脱。

次第:不因贫者不化,不因富者而化,不择贫富,一视平等,按着顺序一家一家的托,只有七家。如果钵里装满了,就不到第二家;如果钵里很少,不够吃,再托第二家,第三家,到七家钵里头还不满,不可以到第八家去,那就变成贪心了。

还至本处:身都回来了,心也要收回来,心意收放之间,可以看到一个修行人的功夫。

饭食:吃饭。宝云经言:乞得之食,分作四分。一分,拟与同梵行者;一分,拟施贫病乞人;一分,施水陆众生;留一分自食。

洗足:为护众生,赤足(印土常著革履,易伤生命)行乞,恐粘尘染,故须洗之。

坐:结跏趺坐,为佛门常式。跏趺有四益:(一)身心摄敛,速发轻安。(二)能经时久,不令速倦。(三)异于外道,彼无此法。(四)形相端重,令众敬信。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

当时长老须菩提,也坐在大众当中,这时便从坐而起。偏袒着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什虔诚恭敬地向佛请教道:“希有,世尊!如来时时以善巧之方爱护着众菩萨,处处以方便之法教导着众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如何守护此心?如何降伏自己的妄心呢?”

佛说道:“很好很好。须菩提!如你所说,如来时时以善巧之方爱护着众菩萨,处处以方便之法教导着众菩萨。你现在仔细聆听,定当为你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像这样守护此心,像这样降伏自己的妄心。”“是的,世尊!我很愿意聆听。”

提示:

佛重复须菩提的话,不是无缘无故的,实为须菩提做的印证,证明他所悟不错:世尊在穿衣、吃饭这种平常之事当中,以身教的方式做到“善护念、善付嘱”的。须菩提尊者所提的两个问题,世尊在此处已经答复尽了。“如是”指代的就是“善护念、善付嘱”二句。也就是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这师徒二人之间已经讲圆满了。但是,世尊讲的“如是”也有启后之意,是要在接下来做更为详细讲说,所以须菩提尊者也就装作没听懂,所答对的意思是:我今谛听,“愿乐欲闻”。他这一句的含义就很深了,一则是要顺世尊之意展开下面的经文;二则是代参与法会的大众启请;三则是为“当来世”的众生启请。

时:这个时候。是佛说此《金刚经》开始的那个时间。

长老:齿德俱尊之称。唐译为具寿,惟显年老;魏译为慧命,唯显德长。罗什法师依当时中国的文义,译为长老,兼含年长与德高二义。

白:指下对上的请求,这是须菩提尊者向世尊请教。

希有:是赞叹,属于礼节。赞叹老师让别人听,他听到这个人有这样的德行、学问,那我要跟他学。不拉信徒,让你自发地到善知识这边来求学,赞叹是这个意思。

善:佛时时处处都潜移默化地爱护并教导着众生,言传身教,从来没有中断过。

菩萨:所有真学佛的弟子都叫菩萨。只要你发了大乘心,我今天发心来学佛,我愿意作佛,我要求生净土,动这个念头的人,就是菩萨。

善男子、善女人:上文中的诸菩萨,尤指修净业三福的人。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中国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所证得的究竟圆满的果德。

菩提心:即是大慈悲心,即是清净、平等、觉心。

住:守住,保持不变,令心止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处。

其心:指凡夫心,即是妄心,生灭不停,是虚而不实之心,与真心相对。

谛听:谛者,真实正确也,一不可以贡高,二不可以卑下。学佛者务须免除以上二病,虚心领受,故云谛听。既能谛听,岂可不说。

如是:如须菩提言,指代上文善护念、善付嘱二句,并有承前启下之义,以展开下面经文。

愿乐欲闻:愿,愿望;乐,好乐、欢喜;欲,希求。若唯心愿而不好乐,闻或不切;能好乐而不希求,闻或不深。闻,听其言、知其义、明其理,要做到得意、忘义、弃言,而能消归自性。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和大菩萨,应该像这样降伏妄心。所有一切众生的种类,像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或者有形象的和无形象的,又或是有妄想的、无妄想的、似觉非觉的,我都使他们证入究竟的涅槃境界而圆满得渡。像这样度脱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际上却没有众生被我度脱。为什么呢?须菩提!倘若菩萨还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相续相,就不是菩萨。”

提示:

世尊以善巧给出了“降伏其心”的方法,即“大而化之”。须知凡夫心量狭隘,所以执著有我,愈是执著则愈加狭隘。若发广度无边之心,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间,执著之心便会泯灭了。“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一句即是讲事实,同时也是一面作为观照的镜子,让我们用它来比照一下“降伏其心”了没有?如果已经“降伏其心”了,那么他对“度众生”这件事的看法就会像世尊说的那样“度众生,实无众生得度”。

观照,并非单指“度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这一个例子而言,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应与之相类。就像镜子照什么里面就现什么,照这个现这个,照那个现那个,而实际上里边什么也没有;不是照这个有,照那个没有,而是照什么都不会有;要心如明镜,毫无分别,毫无执著。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是“度众生,实无众生得度”呢?

这并不是说要把我们看问题的观念改成这个样子,而是“降伏了妄心”的人看一切事物都是这个样子,这是证果之人的真实看法。因为事实真相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要修行功夫到一定程度才能认识到这个真相。当然,这个说法在凡夫听起来好像是互相矛盾的,怎么讲呢?事实上,佛菩萨只是把理论、事实真相、修行证果的方法告诉我们,佛对我们的帮助就到此为止,真正去修行一定要靠自己。众生断惑证真、修行证果,是他自己的成就,佛菩萨没有渡过人呀。你自己不学,佛也帮不上忙,所以说“佛不度众生”。

如果,你说“是我最初将佛法介绍给他的,他后来证果了,从因上说他应该算我渡的。”那么,你就有了对我和他的分别心,把他和我分开了。有这个分别心,妄相就放不下,你就无法破无明,无明破不了,在成佛的路上就无法前进,并且不进则退呀。这一退就不知道会退到哪里去,三恶道是一定会去的。

所以,我们为了不再到三恶道去受苦,一定要发大菩提心,在这一生就要有所成就。而普通人要想有成就,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到了那里就不会再回来了,然后再慢慢修,一直到成佛为止都不会有问题了。

佛告:是佛对启请人的开示。告是告诉,上对下,老师对学生,告诉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

诸菩萨:是指发大心之善男信女,就是前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

摩诃萨:大菩萨。性德究竟,体用圆满,称为大菩萨。心地清净而一无所住,这是真心显露,就是明心见性,又能上成下化,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位次。

众生:众缘合和而生。缘合现生,缘散即灭,包括一切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

灭度:使人证入不生不灭境界,得以渡过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究竟的涅槃彼岸。度,同渡。

有:即执著,,执著四相就是分别心。

相:一切所执著的能见闻觉知、能思维、能想象的事物的形象。如后面所讲的人我四相、法相、非法相,都被有情众生所执著,念念不忘、不离、不弃。

寿者相:是事物的真相。一个相生起,灭掉后,换个地方又现一个相,相的生灭是连续的,生灭之间的时间极短、空间位置的变化极小,我们根本觉察不到,只能看到它在一定时间之内的生灭相相续不断而表现出来的宏观现象,即“寿者相”,是我们凡夫的眼根能见之相。“寿者相”并不是我、人、众生的生生灭灭的那些个个独立的相,而是这些相连续不断叠加起来所现的假象,是因我们眼睛分辨能力不足而产生的错觉,是误会。比如显示器上所现的画面,一秒钟二十四祯,我们无从分辨。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