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妙法莲华经浅释

第一卷 序品(21)

有些世智辩聪之人,虽然有点小聪明,也通达世间法,却不明了出世间法。因此,当苦难来临时就不懂得如何去应付,要了苦时反更造苦。当一个人处於贫病交迫之逆境时,若能了解「受苦即是了苦」倒好,知道这是前生所造业而招来之果报,今生就要安份做人。但若抗债不还,自造业而不自己去承当,反更怨天尤入,甚至於利用小聪明去偷、抢、拐、骗;那麽「上得山多终遇虎」,骗人之伎俩终会为人所识破。当计谋一败露、盗铃一响,警察马上来抓人。於是就得到坐牢之果报,或长期或短期,皆由其犯罪之轻重而定。这种果报只限於身体上受苦而已,最严重的莫过於此种恶业会导致将来得到畜生之果报。人之所以会遭苦,皆因本身所造种种恶业。若再不醒悟,则不能再为人而堕入三恶道中,亦称为三涂苦。

「厌老病死」:苦有三种:(一)苦苦:苦中之苦。(二)坏苦:本来没有苦,但因为快乐是很短暂,乐不久住,是以称为坏苦。(三)行苦: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念念不停。犹如大海中之波浪,前浪灭时,後浪又生;後浪灭时,後後浪又生,循环不息。因此行苦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此外,尚有八苦:(一)生苦:当小孩呱呱坠地就哭著:「苦啊!苦啊9可见世间有多苦。但是在此堪忍(娑婆)世界住久了,反而以苦为乐,流连忘返。在母胎中,若母亲吃热的食物,胎儿犹如处於火山内。若其母吃冷的食品,胎儿却有冰冷之感觉,如置身於冰冷地狱一般。奈何身在母胎中,只能身受其苦而不能出言伸诉。在出生之际,犹如两山相压;出生後,经风一吹,身体又像被刀割,痛入心肺。但是对於这种种「生苦」,一般人过了三岁後也就渐渐淡忘。(二)老苦:年纪大了,健康衰退,眼蒙耳聋,又因牙齿残缺而味同嚼蜡,老态龙锺,五官不再受其指挥。换言之,无人能阻止自己日渐衰老,这不是很苦吗?(三)病苦:这苦更是无人可避免,不管你是国王,或总统,或大臣等等叱吒风云之人物,都得屈服在病魔老死之下。病症有种种,而患病所带来之痛苦亦数之不荆(四)死苦:最苦莫过於死苦及生苦。生时如生龟脱壳,死时如活牛剥皮。是以学佛之目的为何?即为了生死而脱轮回。

(五)爱别离苦:世俗多贪著情爱,难分难舍。但越是恩爱,到要生离死别时越痛苦。一般人误将爱情当作生命中最重要之一部份,而自命为多情,或以痴情种子自居,於是爱人去那里,他也紧紧跟著,那怕是上月亮或往太一陽一处,皆尾随不舍。有的甚至为了爱人而殉情,这些都是最愚痴之行为,因为,殉情岂不成了「死苦」!为爱人之去留而烦恼,也即为爱别离苦所困。这些情爱皆为沉沦苦海之因,若能拔除出来,其心不一一婬一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即不再受轮回。否则於苦海中头出头没,永无了期。

(六)怨憎会苦:这个人我最讨厌!我不想见他!但若对自己的太太亦起了厌恶之心,而她却常常紧跟不舍,那真是「相见憎如不见」,或者自己讨厌某人而要避开他,可是偏偏又窄路相逢!这些都是「怨憎会苦」。然而,心自在则一切自在,心如意则一切如意。如心内有著太多厌恶憎恨,所见所闻亦不能使自己如意,就是自讨苦吃。

(七)求不得苦:所求不遂亦是苦。若想陞官发财,或男的想求个好太太,而女的又想嫁个好丈夫,但是都不成功,於是烦恼生起,夜不安寝,食不知味,一精一神恍惚,心神不定,苦也!有些人说我并没有这些贪求,该是没有烦恼了吧!但是,殊不知这五蕴(色受想行识)在一天天的要我们的命。(八)五一陰一炽盛苦:身体原本为苦,是无常。是故此八种苦时刻逼迫我们,支配我们,心为形役。故佛陀「为说涅盘」法。涅者不生,盘者不灭。若不执著此假躯壳,而求无上道,则能得涅盘。亦即常乐我净,涅盘四德之乐,故「尽诸苦际」,一切苦之边际亦能了。

人想要了痛苦就要广种福田、恭敬礼拜及供养三宝(佛、法、僧),止恶行善等等功德。但不能执著自己曾出过多少钱或干涉这些钱的用法。应以最真诚之心行布施,修福德及慧德,亦即福慧双修。作功德即修福;听经、诵经及研究佛法能开智慧,则名为修慧。所以「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立志欲求殊胜之法。「为说缘觉」,十二因缘法,令观世缘,觉了法性。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娶有、生、老(病)死,此为二乘人所修之法。「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如有佛弟子要求无上道,修习六度万行,佛陀就为他说清净之佛道,即六度波罗蜜。文殊师利菩萨,我住於此娑婆世界。「见闻若斯」,所见之佛境,耳闻佛音,皆是如此。

「及千亿事」:还有许多事。「如是众多」:指所见闻其相甚多。「今当略说」:我现在要与文殊菩萨略说。「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我见到彼土,如恒河沙众多之菩萨,以种种因缘修行。人若要求佛道,必先作功德;而要得智慧,更非下一番苦功不可!恒河沙数之菩萨尚且要以种种因缘来修福慧,以求佛果,更何况是凡夫呢8或有行施」:有一人用七宝作为布施,以求佛道,这七宝是「金银、珊瑚」,海中有宝,秀气结成,其色红润,如树之形,名曰珊瑚。「真珠、摩尼」:摩尼又名为如意珠。「砗磲、玛瑙」:海中大贝如车之渠,即大海螺。玛瑙为石中秀气,其色红润,如马脑。「金刚、诸珍」:金刚即钻石,及各种珍宝。「奴婢、车乘」:此人甚至於将其佣人、私家车等作为布施。「宝饰辇舆」:镶上珠宝之车子,一如古代皇帝所用之交通工具。牵挽曰辇,肩荷曰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这个人非常乐意以其七宝作为布施。反观现代人士,只出了区区五块、十块或二十块钱就以为很了不起,而牢记於心。殊不知真正之布施功德,除了能毫不悭惜的将其心爱之宝物舍弃之外,亦要心不起执著,方能契合佛道。「愿得是乘」:愿得佛乘。「三界第一」:於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中成佛,故为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成佛後,为十方诸佛所赞叹欢喜。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楣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

勇猛一精一进 入於深山 思惟佛道

弥勒菩萨对文殊菩萨说:我在世尊(释迦牟尼佛)白毫相中,又见到一些菩萨行布施。他以「驷马宝车」:四马拉车,以宝饰车。「栏楯华盖」:横者曰栏,竖者曰循,即车栏;宝车顶上有华饰之盖。「轩饰布施」:以此最胜庄严具作为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又见一些菩萨,不但以一切珍宝财物,甚至以其身肉、手或足,或妻子作为布施。此非难行能行之布施吗?可笑我们凡夫,稍仿了一点善事或布施,就心满意足而沾沾自喜,哦!以为有多了不起。而一位菩萨本著慈悲为怀之救世一精一神,不但舍去一切身外物,甚至是自己身肉乃至於手足或妻子,在众生需要时,都乐於布施人。何谓菩萨身体之布施?譬如有人遇车祸或意外中丧失其手脚,菩萨就会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手脚乃至於心肝脾肺肾,施之於急需之病人,拔一切众生之病苦,而使他们脱离恐惧与灾难,这是内财施。「及妻子施」:即外财施。人间也有菩萨,只要一个人能发大慈悲心,为了众生而行难舍能舍之布施,即称为菩萨。因为在世俗,最难舍弃者,莫过於夫妇之间的恩爱。若他连这种难摆脱之情感都能放下,足见其心之坚定与自在,故名为菩萨。

在水镜回天录中,有一段记载上常下仁老和尚,未出家前,曾为了修道而布施其妻予人。他因父母双亡而於墓旁守孝三年。如此一来,其妻无异是守活寡,因不甘寂寞,故三番二次劝他回家相聚,但他修道心切而婉拒之。然而,人越要向上则越会遇魔考。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头上。常仁大师越要专心修道,越遭受其妻之干优,甚至吵著要下堂另嫁他人,最後竟带了一个男人到墓地去威胁她的丈夫,若他再不回家,她就要跟这个男人结婚。但常仁上人并无半点恼怒,反更宽宏大量地成全他们,足见他修行功夫及涵养之深厚。此乃难行而能行,难舍却能舍。心无贪著时,就不会为染污之尘境所转;其心不一一婬一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而得出三界,故唯有菩萨方能「以妻子施」,而求得佛道。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这一些菩萨不但能舍内财及外财,甚至头、目及整个身体皆欣乐施与。这是无畏施,他以身心性命布施予人,为求无上道,故能了生脱死。若人悭贪不舍,亦不行布施,则永远不能了生死。而此布施必须是乐意之施舍,全无一丝毫斗争之意。有些却不是以真心作布施,若见人出一万块钱时,他就要出两万块作布施,若人亦出两万,他就非出三万不可,一定要让别人输了才甘心,这是不如法之布施,亦全无诚心行善。这一段是讲六度中之布施度。

文殊师利(妙德)菩萨,我又见诸王,「往诣佛所」:也到佛处。「问无上道」:向诸佛请问无上道。佛即开示苦空无常无我、四念处等之道理。有一首西江月,相传是庄子作的,所说的也是苦空无常无我之道理。词云:「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月浮云,眼前骨肉已非真,恩爱反成仇恨。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清心寡欲脱红尘,快乐风光本分。」诸王一听此四念处之说,「便舍乐土」:毫不犹豫的舍掉享受五欲乐之土。把宫殿臣妾都舍弃而「剃除须发」,「而被法服」:穿上出家禀具之三法衣,袈裟。这段文是指六度中之戒度。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这一段喻为忍辱波罗蜜。一位比丘,独自住在山洞内,难免会遇恶人之打骂,或毒蛇猛兽侵害,但他都愿忍受而不生恐惧心,此即生忍。自节守志即苦行忍。诵经求佛是第一义忍,是以若人能诵持佛经,其功德是不可思议。我在南华寺时,曾有一个由六位比丘所主持之金刚法会,报名捐款之参加者极为踊跃,人数直达一万,一些护法居士们因家务、事业所缠而未能参与,唯有以财施作为拥护道常

「又见菩萨,勇猛一精一进,入於深山,思惟佛道」:这是第四度之一精一进波罗蜜。此为废寝忘食而求佛道之一精一进表现。他到深山「思惟佛道」:正念思惟佛所行处,即观照禅。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