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宗镜录略讲

第64章 修行与阴阳的关系

药法亦尔,或丸或散,以除冷热,治无明病,以止为丸,以观为散。

一切佛法、一切修持的方法,在佛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法药”。医生治病也是如此,或用丸,或用散。“散”是中国医药中一种制药的方法,药制成粉叫“散”。制药者,中国古话叫药店官,现代话叫药剂师,起码要学会膏、丹、丸、散四种本事。那么,永明寿禅师将丸、散引喻为修持的方法,等于人生病吃药,有时吃药丸,有时吃药粉。他说对治我们心中的无明烦恼,心念不能停止,主要的一味药就是修止,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修定,一般打坐就是练习修定的初步。

如一陰一陽一法,一陽一则风日,一陰一则云雨;雨多则烂,日多则焦。一陰一如定,一陽一如慧,定慧偏者,皆不见佛一性一。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与中国原始道家或用一陰一陽一修炼丹法,或用一陰一陽一论理事,是同一道理。在佛学尚未传入中国,大约在汉朝以前,中国文化思想九流十家中,就有一陰一陽一一家。一陰一陽一的思想与《易经》有关系;算命、五行等都是从一陰一陽一家的思想而来。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要把一陰一陽一二字称其为一“家’”呢?“家”等于现代科学所称的“科”,这一门学问可以说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种科学观念,由实际运用的科学走入一抽一象理论科学的一个法门。那么,一陰一陽一家影响中国的文化非常大,甚至到我们这一代也或多或少受其影响,乃至年轻人标榜头脑科学,绝不迷信,到现在也都摆脱不了一陰一陽一家的观念。结婚算八字,虽然嘴里斥之为迷信,心里却早已被这句话一箭中毒,他再说不算,也要偷偷去问一下。这些算命、卜卦、风水……都是一陰一陽一家的东西,后世讲《易经》的学问,多半被一陰一陽一家所包含,这一门学问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等各方面均有,尤其中国医药,更是采用一陰一陽一辨症。我们经常有个比方,西医理论基础是建筑在科学,而偏重于生理与物理,中医的原理建立在哲学,而偏重于心理与一精一神,因此学中医最难,难在哲学理论。中国古代医术高明者,必须深通一陰一陽一家,看病人,先了解何时发病,再看他的相,即可断定其病根病源,为何此人会得胃病?是一陰一陽一不调,一陰一陽一不调归诸于气候、生理、心理影响等各种因素非常多。

讲到一陰一陽一,我们顺便提出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固有文化中的一个宝库,必须去探讨,当然也需要与现代科学,甚至未来科学作一个配合。

再顺便一提一陰一陽一与读书的关系。一位朋友花两万元买了一幅古人写的对联,下联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刚就是一陽一日,柔就是一陰一日。中国古代用夏历,现在过一陰一历年正月初一拜拜,也是夏历的规矩。夏历早就用太一陽一历,一年二十四节气,不过已简化用六十花甲代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西……王戌、癸亥等等。譬如天干、地支也有一陰一陽一的分别。

一陽一日读经,人的情绪有时脾气大,壮志凌云,心里很刚强时,读书应该读古代经典,以调和自己的心一性一。“柔日读史”,有时情绪低沉,一精一神也不好,最好看看小说、历史,引起人的一精一神、兴趣。读古书的一看到“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很现成,现在不现成了,日子哪有刚日子、软日子?所谓刚、柔是指天气,一陰一雨天属柔日;炎一陽一晴天则属刚日,气候变化对人的身一体、情绪都有影响。

我们讲这一段为什么罗嗦了半天?诸位打坐、学佛做功夫,必然受这个气候影响,气候影响调整不好,你的功夫白做。中国有句老话,要到什么时候才算修道成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要是还吃饭的,饮食、农具不能断去,做不到寒暑不侵,气候湿度一高,天气一冷,你那个功夫马上就变成“夫功”了!功夫完全跑掉,感冒来了,头也发胀,打坐腿也发酸。所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并非易事,非得定的人不可,得三禅以上的定,勉勉强强可以做到寒暑不侵,冬天夏天差不多,没有关系。

“一陽一则风日”,风大、太一陽一烈属一陽一日。“一陰一则云雨”,下雨的天气是一陰一日。“雨多则烂”,水一多食物容易霉烂。像今天天气冷,实际上据气象局报告,十七度左右,不算太冷,为什么感觉比较冷?因为下雨,加上湿度,尤其台北是盆地,湿度更重,再加上大家身一体不好,还要加上一个度数--感觉温度,怕冷加湿度,倍觉寒冷,又加三度。有些身一体好的不在乎,已经去了三度。

湿度一高,人的身一体都受影响,会中医的一看,此人病了。像我们现在看看,满堂人十分之七以上,面带腊黄之色,不是衣服穿不够,就是伤风,已经不行了,再加上晚上油腻吃多了,包你明天头昏脑胀。就是这个气候,与人的身一体、做功夫都有密切的关系。

“日多则焦”,夏天太一陽一照久了人会发胀。

那么,永明寿禅师分析气象给我们做指示。

“一陰一如定”,打坐、定境界是一陰一境界。“一陽一如慧”,智慧的境界是一陽一境界。一陰一陽一两者要配合,是这个配合,不要搞错了!所以有功夫得定,没有慧观发不起来,坐在那里昏昏沉沉。有些腿子练得很熟,有时也可坐一、两天,你以为对了?统统走入一陰一境界。走入一陰一境界后,即使能够做到“坐脱立亡”,还是在一陰一界中。

破记录的死法

“坐脱立亡”是禅宗术语。坐脱,两一腿一盘走了;立亡,站着走了,譬如五百罗汉,还有中国祖师,把徒弟召集起来就走。当然,也有人倒立而亡,如唐代邓隐峰祖师。一般有道的人,死时大都是打起坐来走的,站着的也有。他问徒弟有没有倒转的?徒弟答说没有。他就倒转来死,两双手撑在地上,穿个长袍,如此倒转死也没有问题,长袍却也没有翻挂下来,还是顺着身一体倒立着,本事很大,就是要特别表演一手。他的姐姐也是出家的比丘尼,悟了道的,听到弟弟倒立死了几天,跑去看他,姐姐打他一下说:“你生也调皮,死也调皮,连死了都不正经。”弟弟一听这样不正经,反转过来,站着又死了。坐脱立亡不一定得道,当然邓隐峰是得道了,以佛法来讲,证得菩提了。坐脱立亡是修定的功夫,有些人还是在一陰一境界中,修行中要特别注意!因此历代提倡净土的祖师告诉大家修净土最好,念佛最好,原因何在?你不要考虑定慧,只要念念在佛上,定在其中,慧也在其中,这是给后世非常方便的一个法门,因为后世人般若智慧差了,慧观起不来。慧观起不来,学佛修行都喜欢在定境上做功夫,功夫做得好,走入一陰一境界的非常多。一陰一境界当然也有好处,纵然做到坐脱立亡,死了以后也得一个学位,鬼仙而已!然后有人扶乩,他假托济公和尚或其他什么的就来了,这往往都是鬼仙在作怪,在鬼道中他也可以活得很久。

这是定慧、一陰一陽一的分别,特别注意这一段。接下来极重要的一句话:“定慧偏者,皆不见佛一性一”,或者偏于修定。修功夫;或者偏于修慧,注重学理的观,两者偏一都不可能明心见一性一而悟道。所以学佛的一条正道就是“定慧等持”,二者要平等修持。

心意自在方合道

八番调和,贵在得意。

这八个字很重要,从上次讲到现在,告诉我们如何修定,如何修观,偏重于做功夫的同学特别注意!光做功夫没有慧观是不行的。由上次到这次,其中有八番相对的道理都告诉我们,偏向于观时如何处置;偏向于定时如何对治,我们要自己知道调配。

“贵在得意”’这四个字最为重要。“得意”不要当成名词解释错误,以为是中了一等奖心理很得意的意思。“得意”是意识状态,八万四千法门,随便哪一种方法,开始都是从意根着手起修。有许多人说没有妄念,你那个没有妄念正是意识的意根,正是意识清净面的现量状态,并没有脱离意识。

所以,大家对于心意识的理论、学理先要搞清楚。至于如何能够悟道达到成佛之果?如何能够修到定慧?“贵在得意”,你的意识的应用是不是能够自一由、自在?现在流行说自一由,佛法比这个名词更好的是“自在”,“观自在”。自一由是流动的,游来游去;那个自在,我就在这里。

所以,凡夫的意识被无明的烦恼所左右。自己不能自在,真正能够达到观自在这个境界,才是“得意”,得到意识自在的境界。如果拿世俗的话来讲,人生的自一由,这个时候才是真自一由,生死也可以自一由,由我作主,倒转死也可以,躺下来死也可以,爬起来也可以,这个叫“贵在得意”。

“止”病与“观”病

一种禅师不许作观,唯专用止,引偈云:“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终不睹。”

现在讲偏执的一毛一病了。这本书的作者永明寿,是禅宗大师、净土宗祖师,他在这里引用宋朝的实例。中国禅宗到宋朝,几乎走上衰落的途径。他说这个时代有一种禅师,不许人家作观想,也不许人家念佛、念咒,专门叫人家打坐、修定就好。而且这种禅师还引用古偈说:“思思徒自思”,打坐不要追究佛学的道理,这样用思想参究是不对的,是自找麻烦。“思思徒自苦”,老是在那里用参究的功夫,是自寻苦恼。“息思即是道”,只有把思想放下,这个就是道。“有思终不睹”,假使还有一个思想、念头,就不会明心见一性一。

这个偈于认为只要打坐、做功夫就是道,这是错误的。可见由宋朝开始,同我们现在一样,早就走上这条莫名其妙的路。

又一师不许作止,专在于观,引偈云:“止止徒自止,昏暗无所以;止止即是道,观观得会理。”

又有一派专门研究佛教经典理论、搞思想的,自己不会打坐,也不许人家学打坐。“专在于观”,专门注重搞学理,以观慧来修道。他们也引用前辈大师的偈子,“止止徒自止”,何必在那里打坐熬腿呢?坐了半天可怜兮兮,搞得腿子酸胀发麻,而且越来越没有记忆力,“昏暗无所以”,越来越昏头,智慧不开。“止止即是道,观现得会理.”,这个“止止”不是赞叹止,而是叫你停止修止,不要修定,只要观察自己能观的智慧之一性一,透那个理,理一透就成道了。

教育的原理

两师各从一门入,以己益教他,学者不见意,一向服一乳一,浆犹难得,况复醍醐?

永明寿禅师作了一个公平的论断。他说这两派的主张,各从一门而入,创宗立教的人本人修持都对。因为他的一性一向从一条门路进入,他在这条路上得了好处,遂“以己益教他”,自己得到了利益,也叫学生非走这条路不可。注意哦!在坐青年同学有在外面当老师的,或者学教育的特别注意!教学生用一个法门,走一条路线是不能成就学生的,有些学生一性一向不同,教育方法就要改变,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成就,如果用一个呆板的方法,那根本违反教育的原理,好比杀人不用刀。犯了杀戒,应该判死刑,拿佛法来讲是“杀人慧命”。所以教育方法绝不能呆板、普通教育也是如此,甚至家庭教育也一样,研究对方。怎么样才能使他接受得快。成就得快。如果把自己得益的路线法门,教人家也依样画葫芦,没有用。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