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大明王朝之谜

嘉靖朝倭寇肆虐之谜

日本,中国古代称其为倭奴国。唐咸亨年初,以近东海日出而重新命名为日本,但此后人们仍习惯称日本人为倭人,称日本海盗为倭寇。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千里海防告急,出现了严重的倭患。造成这场倭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倭寇又是由哪些人员组成的?

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警报频传,海盗登陆劫掠的事件一再出现,遍及浙江、福建、广东各省,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一时间成为东南地区的巨患。这些海盗烧杀抢掠,横行不法,令各地受害的民众痛恨不已。由于海盗来自日本,而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奴国,因此人们称这些海盗为倭寇。倭寇入侵事件,早在元朝时就已经发生。根据泉州地方志记载,元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的时候,倭寇烧杀抢掠事件时有发生,惠安县衙曾被倭寇烧毁;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惠安县衙再次被倭寇烧毁;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一股倭寇在金门登陆,于马坪附近各乡村大肆焚掠,因台风沉船,被当地群众全部歼灭。从这个过程来看,倭寇的入侵一直陪伴着元朝,直到其覆亡仍未终止。这时期的倭寇基本上是由日本武士、走私商人及破产的流民组成的。

但嘉靖年间的倭寇,仍然全部是由日本人组成的吗?有学者提出,与元朝倭寇的组成不同,嘉靖年间的倭寇成分极其复杂,除了一部分真倭寇继续一騷一扰东南沿海之外,从大量的史料来看,大多数“倭寇”其实是中国人,尤其以私人海上贸易商人和沿海的破产农民居多,如侵犯浙江沿海的“倭寇”多为江南人和漳州人。位于松江县的柘林是“倭寇”的大本营,经常聚集两万多人,这些人名义上是“倭寇”,但其中沿海破产的农民、渔民与盐民占到半数。

另据当时剿灭倭寇的明朝官员记载,活动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倭寇”,除一部分是真正的倭寇外,大多数是中国东南沿海居民。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指出,今天的倭寇数目庞大,大约有数万人,都说自己是日本人,其实真正的日本人不过数千人而已,其余都是中国人,以福建漳州人居多。胡宗宪的幕僚茅坤在其《茅鹿门文集》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昆山有一个男子,被“倭寇”抓走,五十天后才逃回来,据他说,每艘倭船大约有两百余人,其中绝多大部分都是福建、温州、宁波等地人,中间也有一些徽州人,在这些人中间又以福建人最多,大约占到十之六七,而日本人只有十几个人而已。昆山人归有光在《震川文集》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他说当时海上的“倭寇”有上万人,但真倭不过数百人。不仅“倭寇”的基本队伍是中国沿海居民,“倭寇”的主要首领也大多数是中国人。嘉靖初期,福建人李光头、歙县人许栋占据宁波的岛屿,成为浙江沿海“倭寇”的首领;而陈思盻则以横港为据点,成为福建、广州“倭寇”的主要头目。嘉靖中期,许栋、李光头被朱纨消灭,陈思盻被王直所吞并,浙江沿海的倭寇势力以王直为最大,徐海次之。王直,绰号“老船主”,自称“净海王”,原是徽州海商,因贸易不通便以抢劫为生,,流亡日本,盘踞五岛列岛为根据地,经营多年,成为最大的海盗首领。

为何在嘉靖年间会出现这场“倭患”?造成“倭患”的原因有哪些?十五世纪后期,日本进入一个新的群雄割据时代——战国时代,各地的封建藩候和寺院大地主为了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解决因战争带来的财政困难,并满足自己的私欲,支持并且组织日本的一些浪人和商人,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掠夺,这样渐渐地,倭患就猖獗起来。而明朝当时的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贵族豪门不仅兼并平民的土地,甚至还兼并军卫屯田,造成了海防松弛,从而给倭寇的入侵有可乘之机。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除了政府之间正常的朝贡外交之外,任何人都不准出海和外国人交易。而当时的中国已被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之中,经过双边贸易,沿海的商人和百姓尝到了交易所带来的甜头,因而对明政府的海禁政策非常不满,一部分民众还与日本人勾结,占据沿海岛屿,或私下到中国沿海交易,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如经营海上贸易而“富至巨万”的月港商人洪迪珍,刚开始的时候只是进行走私贸易,但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明政府派兵追捕他及其家人,最终将其“逼上梁山”,成为武装反抗明朝政府的“倭寇”重要首领。再如当时最大的海上贸易集团的头子王直,本来并不想造反,后因乞求解除海禁,遭到官府的拒绝而最终沦为“倭寇”。即使起事,他还是希望朝廷开放海禁,并且表示如果明朝政府能准许通商互市,他愿意“杀贼自效”。由此可见,嘉靖年间之所以倭患猖獗,其实跟明朝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压制刚刚兴盛的私人海上贸易,迫害海商也不无关系。

明朝政府最终平定了这场倭患。朝廷中的一些官员意识到海禁过严是造成倭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开放海禁,才能彻底地解决倭寇问题。嘉靖以后,明朝政府采用了较为开放的政策,倭寇为患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