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不用努力。完美主义者相信:对一个真正出色的人来说,事情即便再困难也应该手到擒来、易如反掌。创新的主意应该层出不穷!学习应该是纯粹理智上的享受!决策应该如快刀斩乱麻般斩钉截铁!然而这样的标准不可能实现,要把事情做完,就必须会花去一个人一部分,甚至全部的精力——面对这样的处境,他多半会感到自卑。一个物理专业的大学生说:“如果我不能马上解决某个问题,我会感到自己很蠢。我对那些概念理解得很透彻,我又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所以我应该能够马上找到答案——我对自己的表现非常生气,再也无法坐在那里。我就去玩电子游戏。”
如果一个人认为,不管面对的材料多复杂,他都应该能够马上理解它,那么一旦不能做到这一点时,他们的努力就会戛然而止。他们对必须努力做事感到失望,这让他们不想付出为了熟悉和精通材料所必要的努力。相反,他们通过拖延来回避努力。长此以往,他们对聪明的渴望却使他们变得无知。毕竟,如果你无法接受你不了解某些事情这一事实,你就不会去学习它们。
一切都自己来。完美主义者常常觉得一切事情都应该自己来做,他们相信任何求助都是软弱的标志。他们缺乏看情况而做决定的弹性,也不承认自己有时候不 知道答案,一个人无法做所有的事,或者有人共事可能会更有意思。即便求助于人会让事情做得更有效率,他们也毅然决然地在隔绝孤单中做事和受折磨,他们甚至 以此为自豪。或者,他们可能来自一个不赞成求助的文化传统,在那样的文化中求助被看成是一种软弱和羞耻。直到最后负担加重,拖延就成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他 们不可能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这最终让他们走向拖延。
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这是完美主义者最喜欢的观念之一。他们相信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而找到这个办法就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在发现正确的解决办法之前,他们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也不承担任何任务。因此,与其冒着做出错误决定的风险,不如什么也不做。
让我们来看看查理和布伦达的例子,他们想要从他们住的小镇搬到一个更大的社区中。他们知道,这个决定会永远地改变他们生活的轨迹,他们想要确信他们 做对了这件事情。他们给每个考虑搬去的城镇,列出了一长串的好处和坏处,对于某个城镇是否是适合生活、工作和养育孩子这样一个完美的地方,他们从来不会百 分之百地确信。所以,他们一直没有搬迁。只要查理和布伦达推迟做出搬到哪里的决定,他们就能继续生活在这样一个幻觉中:总有一个完美方案,他们总能做出一 个完美的决定。
完美主义者害怕一旦做出错误的决定,他们就会小看自己,而无法忍受到时候后悔自责的痛苦。但是在这样一种担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信念:他们能够也应该 是无所不知的——他们能够看透未来,确保事情的结果。这是一种孩子式的幻想,认为大人知道所有事情(否则,在你撒谎的时候你的父母怎么看得出来?),我们 大部分人都有一个愿望,希望将来某一天我们也可以知道和控制所有事情。结果,我们很难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我们既不是全知的,也不是全能的——我们的父母 也一样。
我无法忍受失去。(或者:难道我是一个好胜的人吗?)表面上看,很多拖延者都不是争强好胜的。他们一直拖拖拉拉,使他们根本不在状态,所以他们实际 上并不跟他人竞争——果真如此吗?兰迪是一个工程承包人,他经常拖拉着不及时递交竞拍标书直到来不及为止。他说了一段很典型的话“我对工作上的竞争没有兴 趣。我想找一份不用面对这些常规而繁琐的手续的工作——我喜欢在自己的轨道上做事。”事实真相是,很多完美主义者憎恨在竞争中失败,所以他们尽量避免参与 到跟别人直接竞争的活动中。就像兰迪拒绝玩他的竞争游戏一样,表面上对竞争的不感兴趣掩盖了他们的真实感觉:竞争是危险的。兰迪憎恨流标,因为没有胜出意 味着他失败了,而失败意味着他一无用处。因为他从来也没有真正参与到竞争中,所以他就不会失败。
拖延可以是“自残”的一种形式。你让自己很难胜出,比如你用一只手打高尔夫球,这样你就可以为自己惨败的得分找到一个借口:“嗨,我只不过用一只手 打球!”这些“选择失败”的人喜欢拖延,以至于他们可以让失败万无一失,同时他们还是可以幻想:要是我尝试,我一定能赢,就像一个单身汉吹嘘说:要是他有 时间打电话的话,他会有很多浪漫的艳遇;或者,一个老是推迟英语学习的异国学生可以说,他的论文分数低是因为他的语言不过关,而不是因为他的论文素质差。 “自残”是一种间接保护你的自我和自尊的方式:我失败了,但是这是我自愿的。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这种“要么全部要么没有”的生活观念在经常拖延的完美主义者那里是颇为常见的。一个事事亲力亲为的人通常不会感知到事情正在离目 标越来越近:只要项目还没有完成,对他们来说就相当于一无所成。就像一个完美主义者所说的:“它不是黄金就是垃圾。”难怪在到达终点之前出于失望而放弃是 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对他们来说,事情在没有完成之前等于零。
这种“要么全部要么没有”的观念会影响到一个人如何制定目标,会让他想要一下子做到所有事情,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似乎总觉得不够。举个例子,我们 请史蒂夫选择一个他想在一周内完成的目标。起先,他想要在一周内每天到他的健身俱乐部锻炼身体。虽然他早在一年前就加入了健身俱乐部,但是他一次也没有去 锻炼过。我们费了一点劲才最终说服史蒂夫每天去健身的目标不是那么现实。史蒂夫很不情愿地修正了他的目标,决定在那一周里去三次。一周之后,史蒂夫非常沮 丧,因为他只去了两次。即便他在那一周内的锻炼量超过过去一年,但是他还是感到自己一无所成。
带着这种“要么全部要么没有”的态度,你会因为很多原因而变得沮丧,包括:
◎你没有完成起初设定的每一件事。
◎你没有以原先计划的那样来做事。
◎有的事情你做得不错,但是不够完美。
◎你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的认可。
在像这样的一些情况下,你感觉自己好像什么也没有完成,因为你所做的事情不是跟你预想的完全一样。如果你只对完美感到满意,那么你注定会感到沮丧。毕竟,追逐完美就像追赶地平线一样:你一直往前赶,但是从来也不能真正赶到那里。
要放弃完美的理想,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即便你在理智上认同完美主义的标准是不现实的,这也是事与愿违;你还是会发现自己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你现在不是,从来也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完美的。
对于多数完美主义者而言,成就所代表的意义远不是达成目标或者能力出众那么简单。在很多家庭中,表现出色似乎是赢得认可和爱的最可靠的方式——成就 的价值高于一切,而其他次于它的表现不值一提、毫无价值。其他一些完美主义者,则从来没有享受过赢得赞许的满足。虽然成就被看得很重,但是他们去获得它的 能力却遭到质疑、批评和低估。他们或许想要通过为完美而努力奋斗来驱散疑云,因为他们相信,如果想要赢得尊敬和爱,表现完美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心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Ca-rol Dweck)的研究成果支持了我们对拖延者完美主义倾向的观察。在研究人怎样面对失败的时候,她识别出了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一种是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固定心态认为: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成功不过就是要证明你的能力,证明你是聪明的、有才干的。并且,在生活中面对每 一个挑战的时候,你必须一再地证实这一点。如果你具有固定心态,就容不得任何情况的任何错误,因为错误是失败的证据,错误说明了你其实根本不聪明,也没有 才干。假如你聪明又有才干,不管什么事情,你就没有必要为此而努力;需要努力是不够聪明和没有才干的证据。同时,每一次表现都被看成是对你能力的一次定论 性衡量,失败令你感到危险;失败永远地决定了你这个人。
综上所述,你可以看到失败的恐惧是如何从固定心态衍生出来的,它又是如何导致拖延的。当事情变得艰难,有着固定心态的人开始退缩并丧失兴趣。他们不 想做任何可能会证明自己不能胜任,或者证明自己毫无价值的事情。拖延将人们从可能发生的失败中保护起来,而这样的失败在一个有固定心态的人看来,就是证明 他毫无价值的一场判决。
与此相反的是德威克告诉我们的第二种心态——成长心态。这种心态的核心信念是: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工作,你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聪明、 更优秀。在成长心态看来,努力可以让你更聪明或者更擅长于某件事情;努力可以激发你的能力并成就自己。在这样的心态看来,你没有必要立刻擅长某件事情。事 实上,做一些你不擅长的事情反而更为有趣,因为通过做这样的事情,你可以拓展你自己,并从中学习。有成长心态的人不仅追求挑战,他们还以此充实和提升自 己。失败可能会让你伤心和失望,但是成败并不决定一个人本身的好坏。实际上,失败是一个让你加倍努力的理由,而不是一个让你退缩、放弃和拖延的理由。
站在成长心态上看问题,是拆解自我价值感等式的一种方法。表现不仅不能反映你的个人价值,而且它也不再是你关心的重点!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你对 什么感到兴奋,你提升了什么,而结果只是一个背景而已。能力不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它是可以变化和发展的,没有什么需要证明。正像德威克所提出的一个值得 深思的问题那样:“成功是为了学习和进步,还是为了证明你聪明?”
作家梅?撒尔顿(May Sarton)曾经用以下优美的文字来描写了成长的心态:“午夜时分,往事历历,纷至沓来。其中不尽是美事:痛苦、错误、未尽之事,以及令人羞愧和悲伤的 种种往事一齐涌上心头。但是一切,无论好与坏,痛苦与欢乐,都描绘进了丰富的人生画卷中,都成了我思想的粮食和进步的动力。”
不完美的命运:真实的和想象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