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史书典籍 > 旧唐书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2)

梁州兴元府 隋汉川郡。武德元年,置梁州总管府,管梁、洋、集、兴四州。梁州领南郑、褒中、城固、西四县。二年,改城固为唐固,割西县置褒州。三年,置白云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督梁、洋、集、兴、褒五州。梁州领南郑、褒中、白云四县。八年,废褒州,以西、金牛二县来属。九年,省白云县入城固。贞观三年,复改唐固为城固。五年,改褒中为褒城。六年,废都督府。八年又置,依旧督梁、洋、集、壁四州。十七年又罢。显庆元年,复置都督府,督梁、洋、集、壁四州。开元十三年,改梁州为褒州,依旧都督府。二十年,又为梁州。天宝元年,改为汉中郡,仍为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梁州。兴元元年六月,昇为兴元府。官员资序,一切同京兆、河南二府。旧领县五,户六千六百二十五,口二万七千五百七十六。武德领县六,户三万七千四百七十,口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七。至京师一千二百二十三里,至东京二千七百八里。

南郑 州所理。汉县,属汉中郡。隋不改。褒城 汉褒中县,属汉中郡。义宁二年,改为褒中。贞观三年,复为褒城

城固 隋旧。武德二年,改为唐固。贞观二年,复为城固

西 隋旧。天宝二年,置褒州,割金牛来属,领西、金牛二县。八年,废褒州,以县属梁州

金牛 汉葭萌县地。武德二年,分绵谷县置,属褒州。八年,州废,属梁州

三泉 武德四年,分绵谷县置南安州,领三泉、嘉平二县。八年,废南安州及嘉平县,以三泉属利州。天宝元年,改属梁州,移治沙溪之东。

凤州下 隋河池郡。武德元年,改为凤州。天宝元年,复为河池郡。乾元元年,复为凤州。旧领县四,户一千九百五十七,口九千七百九十四。天宝,户五千九百一十八,口二万七千八百七十七。在京师西南六百里,至东都一千四百五十里。

梁泉 汉故道县地。后魏置梁泉县。晋仇池所处地。后魏废帝于县置凤州

两当 汉故道县地。晋改两当,取水名

河池 后汉县,属武都郡。以川为名

黄花 武德四年,分梁泉县置,以川为名。

兴州下 隋顺政郡。武德元年,改为兴州。天宝元年,改为顺政郡。乾元元年,复为兴州。旧领县三,户一千二百二十五,口四千九百一十三。天宝,户二千二百二十四,口一万一千四十六。至京师九百四十八里,至东都一千七百八十一里。

顺政 汉沮县,属武都郡。后魏改为略一陽一,晋置武兴蕃以处互市,后魏于武兴蕃置兴州,仍以略一陽一为顺政

长举 汉沮县地,隋为长举县。本治盘头城,贞观三年移于今所

鸣水 汉沮县地,隋为鸣水县。旧治落蕃水南,永隆元年,移治水北。

利州下 隋义城郡。武德元年,改为利州,领绵谷、葭萌、益昌、义清、岐坪、嘉川、景谷七县。二年,置总管府,管利、龙、隆、始、蓬、静六州。三年,割绵谷之东界置南安州。四年,割景谷县置沙州。七年,又割岐坪、义清二县置南平州。其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督利、龙、隆、始、沙、南安、南平、静八州。利州领绵谷、葭萌、益昌、嘉川四县。八年,废南安州,割三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沙州。二年,废南平州,复以景谷、岐坪、义清等县来属。其年,以嘉川属静州。六年,罢都督府。以州当剑口,户不满万,移为中州,又降为下州。天宝元年,改为益昌郡,仍割三泉属梁州。乾元元年,复为利州。旧领县七,户九千六百二十八,口三万一千九十三。天宝领县六,户二万三千九百一十,口四万四千六百。在京师西南一千四百八十八里,至东都二千一百九十七里。

绵谷 汉葭萌县地,蜀为汉寿县。晋改晋寿县,又分晋寿置兴安县。隋改兴安为绵谷。南齐于寿县置西益州,后梁改为利州

胤山 隋义清县。天宝元年八月,改为胤山

嘉川 隋属静州。贞观十七年,割属利州

葭萌 汉县。蜀为汉寿,晋改晋寿,一江一 左改晋安。隋改为葭萌,取汉旧名

益昌 后魏分晋寿县置京兆县,后周改为益昌

景谷 汉白水县地。宋置平兴县,隋改为景谷。武德四年,置沙州,割龙州之方维来属。沙州领景谷、方维二县。,贞观元年,废沙州,以景谷属利州,仍省方维县并入。

通州上 隋通川郡。武德元年,改为通州,领通川、宣汉、三冈、石鼓、东乡五县。以宣汉属南并州。二年,置新宁、思来二县。三年,以东乡属南石州。又为通川总管府,管通、开、蓬、渠、万、南并、南石、南邻八州。通州领通川、三冈、石鼓、新宁、思来五县。八年,以废南石州之东乡县来属。贞观元年,以废南并州之宣汉来属,又省思来入通川。其年,废万州,以永穆来属。贞观五年,废都督府为下州。长安二年,升为中州。开元二十三年,升为上州。天宝元年,改为通川郡。乾元元年,复为通州。旧领县七,户七千八百九十八,口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三。天宝,户四万七百四十三,口十一万八百四。在京师西南二千三百里,去东都二千八百七十五里。

通川 汉宕渠县地,分置宣汉县,属巴郡。后魏改为石城县。梁于县置万州,元魏改为通州。隋为通川县

永穆 宕渠地,梁置永康县,隋改为永穆。武德元年,属巴州。二年,置万州,蜀割巴州之归仁,置诺水、广纳、太平、恒丰四县,并属万州。七年,省诺水县。贞观元年,废万州,以归仁属巴州,广纳属壁州,永穆属通州。废太平、恒丰二县入永穆

三冈 隋旧县

石鼓 后魏置

东乡 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又分置下蒲、昌乐二县属之。八年,废南石州,省昌乐入石鼓、下蒲入东乡

宣汉 隋旧。武德元年,置南并州,又置东关县隶之。贞观元年,废南并州,省东关入宣汉。自和昌城移治新安,属通州

新宁 武德二年,分通川县置,治新宁故城。贞观八年,移治賨城。 巴渠永泰元年六月,分石鼓县四乡置巴渠。

洋州下 隋汉川郡之西乡县。武德元年,割梁州三县置洋州。四年,又置洋源县。天宝元年,改为洋川郡。乾元元年,复为洋州。旧领县四,户二千二百二十六,口一万八千六十。天宝领县五,户二万三千八百四十九,口八万八千三百二十七。在京师南八百里,至东都二千里。

西乡 本汉成固县地,蜀立西乡县。后魏于此置洋州,以水为名

黄金 汉安一陽一县地,属汉中郡。后魏置黄金县,水名也。隋县治巴岭镇,贞观三年,移于今治

兴道 隋兴势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

洋源 武德七年,分西乡县置

真符 开元十八年,分兴道置华一陽一县。天宝七年,改属京兆,仍改为真符。十一年,还属洋川郡。

合州中 隋涪陵郡。武德元年,改为合州,领石镜、汉初、赤水三县。三年,又置新明县。天宝元年,改为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合州。旧领县四,户一万四千九百三十四,口五万二百一十。天宝领县六,户六万六千八百一十四,口十万七千二百二十。在京师南二千四百五十里,至东都三千三百里。

石镜 汉垫一江一 县,属巴郡。宋改名宕渠,宋置东宕渠郡及石镜县,又改郡为合州,涪、汉二水合流处为名

新明 武德二年,分石镜置

汉初 后魏清居县,隋改汉初

赤水 隋分石镜置

巴川 开元二十三,割石镜、铜梁二县置

铜梁 长安三年置。初治一奴一仑山南,开元三年,移治于武金坑。

集州下 隋汉川郡之难一江一 县。武德元年,置集州,仍割巴州之符一陽一、长池、白石三县来属。又置平桑县,凡领五县。八年,以符一陽一、白石属壁州。贞观元年,废平桑县。二年,又置。六年,又省平桑、长池二县。八年,又割壁州之符一陽一来属。十七年,又割废静州之地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符一陽一郡。乾元元年,复为集州。旧领县一,户一千一百二十六,口四千一十七。天宝领县三,户四千三百五十三,口二万五千七百二十六。在京师西南一千四百二十五里,至东都二千六百里。

难一江一 汉宕渠县地,后周改为难一江一 。梁立东巴州,恭帝改为集州。以水为名

符一陽一 汉县。武德元年,属集州。三年,改属壁州。贞观八年,复还集州

地平 武德元年,分清化县置狄平县。二年,改狄平为地平。其年,置静州,领地平、嘉川、大牟、清化四县。贞观十七年,废静州,嘉川属利州,大牟、清化属巴州,地平属集州。

巴州中 隋清化郡。武德元年,改为巴州,领化城、清化、曾口、盘道、永穆、归仁、始宁、奇章、安固、伏虞、恩一陽一、白石、符一陽一、长池十四县。其年以符一陽一、长池、白石属集州,以安固、伏虞属蓬州,清化属静州。二年,割归仁、永穆置万州。贞观元年,废万州,以归仁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清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巴州。旧领县七,户一万九百三十三,口四万七千八百九十。天宝领县十,户三万二百一十,口九万一千五十一。至京师二千三百六十里,至东都二千五百八十二里。

化城 后汉汉昌县。梁改为梁大县,后周改为化城县。后魏置大谷郡。隋置巴州于县理

盘道 后魏置

清化 隋属巴州。武德元年,于清化县界木门故地置静州。领清化、大牟二县。其年,又置地平县。六年,移静州于地平县。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隶静州。贞观十七年,废静州,以清化县属巴州

曾口 梁置。隋县治戴公山。神龙元年,移治曾溪

归仁 梁置平州,隋改为归仁县。武德二年,属万州。贞观元年,属巴州

始宁 梁置,以山为名

奇章 梁置,县东八里有奇章山

恩一陽一 梁置义一陽一县,隋改为恩一陽一。贞观十七年废。万岁通天元年,复置

大牟 武德元年,分清化县置,县东三里有大牟山

七盘 久视元年分置。

蓬州下 武德元年,割巴州之安固、伏虞,隆州之仪陇、大寅,渠州之宕渠、咸安等六县,置蓬州,因周旧名。三年,以仪陇属万州。寻复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咸安郡。至德二年,改为蓬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蓬州。旧领县六,户九千二百六十八,口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六。天宝,县七,户一万五千五百七十六,口五万三千三百五十二。至京师二千二百一十里;至东都二千九百九十五里。

良山 汉宕渠地,梁置伏虞郡安固县。后周改伏虞为蓬州,安固为良山。开元初,蓬州移治大寅县,至后不改

大寅 梁置。旧治斗子山,后移治斗坛口,今为蓬州所治

仪陇 梁置。武德二年,属万州。州废,还蓬州。旧领金城山,开元二十三年,移治平溪。

伏虞 梁宣汉县。隋改为伏虞,属蓬州

宕渠 梁置,取汉县名。旧治长乐山,长安三年,移治罗获水

咸安 梁置绥安县,隋改为咸安。至德二年,改为蓬山

大竹 久视元年,分宕渠县置。至德二年,割属濆山郡。

壁州下 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宁县,改置壁州并诺水县。又割集州之符一陽一、白石二县来属。贞观元年,废万州,割广纳县来属。八年,复以符一陽一属集州。天宝元年,改为始宁郡。乾元元年,复为壁州。旧领县三,户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七千四百四十九。天宝,县四,户一万二千三百六十八,口五万四千七百五十七。在京师西南一千八百二十二里,至东都二千九百四十二里。

诺水 后汉宣汉县,梁分宣汉置始宁县。元魏分始宁置诺水县。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宁之东境,置壁州及诺水县。今州所治。广纳 武德三年,割始宁、归仁二县地置,以广纳溪为名

白石 后魏置,以白石水为名。武德初,属巴州,又改属集州。八年,还壁州。

巴东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置太平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巴东县。

商州 隋上洛郡。武德元年,改为商州。其年,于上津县置上州。贞观十年,州废,上津来属。天宝元年,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复为商州。旧领县五,户四千九百一,口二万一千五十。天宝,县六,户八千九百二十六,口五万二千八十。至京师二百八十一里,至东都八百八十六里。

上洛 汉县,属弘农郡。言在洛水之上,故为县名。隋于县置上洛郡。

丰一陽一 汉商县地。晋分商县置丰一陽一,以川为名。旧治吉川城,麟德元年,移理丰一陽一川。

洛南 汉上洛县地。晋分置拒一陽一县,隋改拒一陽一为洛南。旧治拒一陽一川,显庆三年,移治清川。

商洛 汉商县,属弘农郡。隋文加"洛"字

上津 汉长利县地,属汉中郡。梁置南洛州,后魏改为上州,隋废州为上津县。义宁二年,置上津郡。武德元年,改为上州,领上津、丰利、黄土、长利四县。贞观初,省长利县。十年,废上州,以黄土属金州,丰利属均州,上津属商州。

安业 万岁通天元年,分丰一陽一置。景龙三年,改属雍州。景云元年,还属商州。乾元元年正月,改为乾元县,割属京兆府。

金州 隋西城郡

武德元年,改为金州,领洵一陽一、石泉、安康等县。其年,割洵一陽一、驴川二县置洵州,领三县。又置西安州。又立宁都、广德二县隶西安州。为直州。三年,金州置总管府,管金、井、直、洵、洋、南丰、均、渐、迁、房、重、顺十二州。七年,废洵州,以洵城、洵一陽一、驴川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直州,又省宁都、广德,以安康来属,仍省驴川县。八年,省洵城县,又以废上州之黄土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安康郡。至德二年二月,改为汉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金州。旧领县六,户一万四千九十一,口五万三千二十九。天宝,户九千六百七十四,口五万七千九百八十一。在京师南七百三十七里,至东都一千七百里。

西城 州所理。汉西城县,属汉中郡。后魏置安康郡,寻改为东梁州。又以其地出金,改为金州。皆以西城为治所。隋末废。义宁二年,复置

洵一陽一 汉县名。武德元年,置洵州,又分洵一陽一置洵城、驴川二县。七年,废洵州,三县属金州。贞观二年,省驴川。八年,省洵城,并入洵一陽一

淯一陽一 后魏黄土县。义宁二年,属上州。贞观八年,属金州。天宝元年,改为淯一陽一

石泉 隋县。圣历元年,改为武安。神龙初,复为石泉。永贞元年,省入汉一陰一县,复置

汉一陰一 汉安一陽一县,属汉中郡。晋武改为安康,置安康郡。隋改为县。武德元年,置西安州,立宁都、广德二县。改西安州为直州。州废,省宁都、广德二县入安康。至德二年二月,改为汉一陰一县

平利 后周于平利川置吉一陽一县,隋改为安吉。武德元年,改为平利。

开州 隋巴东郡之盛山县。义宁二年,分置万州,仍割巴东郡之新浦,通川郡之万世、西流三县来属。武德元年,改为开州,领四县。贞观初,省西流入盛山。天宝元年,改为盛山郡。乾元元年,复为开州。旧领县三,户二千一百二十二,口一万五千五百四。天宝,户五千六百六十,口三万四百二十一。在京师南一千四百六十里,至东都二千六百七十里。

盛山 汉朐〈月忍〉县,属巴郡。蜀分置汉丰县,周改汉丰为永宁。隋改永宁为盛山。以山为名

新浦 宋分汉丰县置

万岁 后周之万县,隋加"世"字。贞观二十三年,改万世为万岁县。

渠州下 隋宕渠郡。武德元年,改为渠州,领流一江一 、賨城、宕渠、咸安、潾水、垫一江一 六县。其年,改賨城为始安。又分置賨城、义兴、丰乐三县。以宕渠、咸安三县属蓬州。又分濆水、垫一江一 、濆山、盐泉四县置濆州。三年,割濆州之濆水来属。八年,省义兴、丰乐、賨城三县。其年,废潾州,以潾山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濆山郡。乾元元年,复为渠州。旧领县四,户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万一千五百五十二。天宝,户九千九百五十七,口二万六千五百二十四。在京师西南二千一百七十里,至东都三千一百九十里。

流一江一 汉宕渠县地,属巴郡。梁置渠州,周改为北宕渠郡,又改为流一江一 郡。仍于郡内置流一江一 县。武德元年,改为渠州。又并賨城、义兴二县入流一江一

濆水 梁置。义宁元年,属濆州。武德三年,属渠州

渠一江一 梁置始安县,隋不改。天宝元年八月,改为渠一江一 县

濆山 梁置。濆山,在县西四十里,重叠濆比为名。隋末,县废。武德元年,分置濆山县,又置濆州。八年,州废,县隶渠州。

渝州 隋之巴郡。武德元年,置渝州,因开皇旧名,领一江一 津、涪陵二县。其年,以涪陵属涪州。三年,置万春县。改万春为万寿县。贞观十三年,以废霸州之南平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南平郡。乾元初,复为渝州。旧领县四,户一万二千七百一十,口五万七百一十三。天宝,户六千九百九十五,口二万七千六百八十五。在京师西南二千七百四十八里,至东都三千四百三十里。

巴 汉一江一 州县,属巴郡。古巴子国地。梁置楚州。隋改为渝州,以水为名

一江一 津 汉一江一 州县分置

万寿 武德三年,分一江一 津县置万春县。五年,改为万寿

南平 贞观四年,分巴县置。于县南界置南平州,领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县。八年,改南平州为霸州。十三年,州废,省清谷等县,以南平县属渝州。

山南东道

一邓一 州 隋南一陽一郡。武德二年,改为一邓一 州,领穰县、冠军、深一陽一三县。三年,立顺一陽一县。州置总管,管一邓一 、淅、郦、宛、淯、新、弘等七州。四年,废总管,隶山南行台。废新州,以新野县来属。又置平晋县。六年,省顺一陽一入冠军,省平晋入穰县。八年,废宛州,以南一陽一来属,废郦州,以新城来属。贞观元年,省冠军入新城。天宝元年,改为南一陽一郡。乾元元年,复为一邓一 州。旧领县六,户三千七百五十四,口一万八千二百一十二。天宝领县七,户四万三千五十五,口十六万五千二百五十七。在京师东南九百二十里,至东都六百七十里。

穰 汉县,属南一陽一郡。汉南一陽一郡以宛为理所,后魏移治于穰。隋改为南一陽一郡,寻改为一邓一 州,取汉一邓一 县为名

南一陽一 汉南一陽一郡所治宛县也。武德三年,置宛州,领南一陽一、上宛、上马、安固四县,并寄治宛城。八年,州废,以上马入唐州,余三县入南一陽一县,属一邓一 州

新野 汉县,属南一陽一郡。晋于县置义州。武德四年,分置新州,领一县。其年,新州废,县属一邓一 州

向城 汉西鄂县地,属一邓一 州。后魏于古向城置县,乃改立

临湍 后魏割冠军县北境置新城县。武德二年,移治虎遥城,属郦州。八年,废郦州,县属一邓一 州。贞观三年,移治故临湍聚。天宝元年,改为临湍县

内乡 汉淅县地,属弘农郡。后周改为中乡,隋改为内乡。武德元年,置淅州,又分内乡置默水县,后复改为内乡

菊潭 汉沮一陽一县地。隋改沮水县,后废。开元二十四年,割新城复置,改为菊潭。

唐州上 隋淮安郡。武德四年,改为显州,仍置总管,领显、北澧、纯三州。显州领比一陽一、慈丘、平氏、显冈四县。五年,又分置唐州,属显州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州不改。贞观元年,罢都督,仍以废纯州桐柏县来属。三年,省显冈县。九年,改显州为唐州,以废唐州之枣一陽一、湖一陽一及废鲁州之方城三县来属。十年,以枣一陽一属隋州。开元五年,以方城来属仙州。十三年,置上马县。二十六年,以方城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淮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唐州。旧属河南道,至德后,割属山南东道。旧领县六,户四千七百二十六。口二万二千二百九十九。天宝领县七,户四万二千六百四十三,口十八万三千三百六十。至京师一千四百八十里,至东都六百四十六里。

比一陽一 汉县,属南一陽一郡。后魏置东荆州于汉比一陽一古城,改为淮州。隋改淮州为显州,取界内显望冈为名。贞观元年,改为唐州。比水出县东,今县,州所治也。

慈丘 隋分比一陽一县置,取界内慈丘山为名。

桐柏 汉平氏县地,属南一陽一郡。梁置华州,西魏改淮州,又为纯州。后周为大义郡,陈废郡为桐柏县。

平氏 汉县,属南一陽一郡。

湖一陽一 汉县,属南一陽一郡。隋不改,属舂陵郡。武德四年,于县置湖州,领湖一陽一、上马二县。贞观元年,废湖州,省上马,以湖一陽一属唐州。

方城 前汉堵一陽一县,属南一陽一郡。后汉改为顺一陽一。隋改为方城县,属淯一陽一郡。武德二年,于县置北澧州,领方城、真昌二县。贞观初,省真昌县。八年,改北澧州为鲁州,领县不改。九年,省鲁州,以方城属唐州。

泌一陽一 后魏石马县,后讹为上马县。贞观三年废。开元十三年,割湖一陽一复置上马县。天宝元年,改为泌一陽一县。

均州下 隋淅一陽一郡之武当县。义宁二年,割淅一陽一之武当、均一陽一二县置武当郡。又置平陵县。武德元年,改为均州。七年,省平陵县。八年,省均一陽一入武当。其年,以南丰州之郧乡、堵一陽一、安福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均州,又省堵一陽一、安福二县。以武当、郧乡二县属淅州。八年,废淅州,又以武当、郧乡二县置均州。又废上州,割丰利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旧领县三,户二千八百二十九,口一万二千五百九十三。天宝,户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万八百九。在京师东南九百三十里,至东都九百一十七里。

武当 州所治。汉县,南一陽一郡。梁置南始平郡,后魏改为丰州,隋改为均州,皆治武当县。县旧治延岑城,显庆四年,移于今所

郧乡 汉锡县地,属汉中郡。晋改为郧乡。武德元年,置南丰州,领郧乡、安福、堵一陽一三县。属均州。贞观元年,废均州,以郧乡、武当属淅州。又省安福、堵一陽一,并入郧乡。八年,复置均州,二县来属

丰利汉长利县地。后魏置丰利郡,分锡县置丰利县。武德初,属上州。州废,属均州。

房州下 隋房陵郡。武德元年,改为迁州,领光迁、永清,又置受一陽一、淅川、房陵,凡领五县。其年,又于竹山县置房州,领竹山、上庸,又置武陵,凡领三县。五年,废迁州之淅川。七年,又废房陵、受一陽一二县。贞观十年,废迁州,自竹山移房州治于废州城。其年,省武陵县。改光迁为房陵县。天宝元年,改为房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房州。旧领县四,户四千五百三十三,口二万一千五百七十九。天宝,户一万四千四百二十二,口七万一千七百八。在京师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至东都一千一百八十五里。

房陵 汉县,属汉中郡。后魏为新城郡,又改为光迁国。武德初,改为迁州。置光迁县。又改为房州,兼改光迁为房陵县

永清 后魏分房陵县置大洪县,周改为永清

竹山 分上庸县置。武德元年,置房州。贞观十年,州移治房陵县

上庸 汉县,属汉中郡。

隋州下 隋为汉东郡。武德三年,改为隋州,领隋县、光化、安贵、平林、顺义五县。五年,省安贵县。八年,省平林、顺义二县。贞观十年,割唐州枣一陽一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汉东郡。乾元元年,复为隋州。旧领县三,户二千三百五十三,口一万一千八百九十八。天宝,县四,户二万三千九百一十七,口十万五千七百二十二。在京师东南一千三百八十八里,至东都一千八里。

隋 汉县,属南一陽一郡。后魏于县置隋州,隋为汉东郡,皆治隋州

光化 隋县

枣一陽一 汉舂陵县,属南一陽一郡。隋置舂陵郡。武德三年,改为昌州,领枣一陽一、舂陵、清潭、湖一陽一、上马五县。其年,分湖一陽一、上马置湖州。五年,废昌州及清潭县。贞观元年,省舂陵入枣一陽一。其年,以废湖州之上马、湖一陽一来属。九年,废显州。自此移唐州于废显州,仍属焉。十年,改属隋州

唐城 开元二十六年,分枣一陽一置。

郢州 后魏置一温一 州。武德四年,置郢州于长寿县,置京山、蓝水二县属焉。贞观元年,省蓝水入长寿。又废郢州,以长寿属鄀州,章山属荆州。十七年,废一温一 州,依旧置郢州,治京山。天宝元年,改为富水郡。乾元元年,复为郢州。旧一温一 州领县三,户一千五百八十,口七千一百七十三。天宝改郢州,户一万二千四十六,口五万七千三百七十五。在京师东南一千四百四十里,至东都一千一百四十九里。

京山 隋县,属安陆郡。武德四年,置一温一 州,因后魏。领京山、富水二县。贞观八年,废鄀州,以长寿来属。十七年,复于县置郢州。长寿 汉竟陵县地,属一江一 夏郡。武德四年,于县置郢州。贞观元年,废郢州,以长寿属鄀州。八年,又属一温一 州。十七年,又属郢州。富水 隋旧。武德初,属一温一 州。州废,属郢州。

复州 隋沔一陽一郡。武德五年,改为复州,治竟陵县,贞观七年,移治沔一陽一。天宝元年,改为竟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复州。旧领县三,户一千四百九十四,口六千二百一十八。天宝,户八千二百一十,口四万四千八百八十五。在京师东南一千八百里,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八里。

沔一陽一 汉竟陵县地,属一江一 夏郡。隋置沔一陽一郡,武德初,改为复州,皆治此县

竟陵 汉县,后废。晋复置,至隋不改

监利 汉华容县地,属南郡。晋置监利县。

襄州紧上 隋襄一陽一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为襄州,因隋旧名。领襄一陽一、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一交一 、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五年,省酂州,以一陰一城、谷城二县来属。七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一邓一 、唐、均、淅、重七州。贞观元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六年,废都督府。八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又省常平入襄一陽一,省一陰一城入谷城,省南津入义清,省汉南入率道。天宝元年,改为襄一陽一郡。十四载,置防御使。乾元元年,复为襄州。上元二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一邓一 、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旧领县七,户八千九百五十七,口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天宝,户四万七千七百八十,口二十五万二千一。在京师东南一千一百八十二里,至东都八百五十三里。

襄一陽一 汉县,属南郡。建安十三年,置襄一陽一郡。晋入为荆州治所。梁置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为襄一陽一郡,皆以此县为治所。

一邓一 城 汉一邓一 县,属南一陽一郡,古樊城也。宋故安养县。天宝元年,改为临汉县,贞元二十一年,移县古一邓一 城置,乃改临汉为一邓一 城县

谷城 汉筑一陽一县地,属南一陽一郡。隋为谷城县

义清 汉中户县地,属南郡。元魏改为义清县。旧治柘林,永徽元年,移治清良

南漳 汉临沮县,属南郡。晋立上黄县。后魏改为重一陽一县,隋改为南漳。武德二年,分南漳置荆山县。又于县治西一百五里置重州,领荆山、重一陽一、平一陽一、渠一陽一、士门、归义六县。七年,省渠一陽一入荆山,省平一陽一入重一陽一,又省土门、归义二县并房州之永清。贞观元年,废重州,以荆山属襄州。移重一陽一入州城,改属迁州。八年,省重一陽一入荆山。开元十八年,省荆山,移治于南漳故城,乃改为南漳

宜城 汉邔县。属南郡。宋立华山郡于大堤村。即今县。后魏改为宜城郡。分华山、新野置一陽一立率道县。周省宜城郡,入率道县。武德四年,率道属鄀州。贞观八年,改隶襄州。天宝七载,改为宜城县

乐乡 汉鄀县,属南郡。晋于合城郡置乐乡县。武德四年,置鄀州,领乐乡、长寿、率道、上洪四县。贞观元年,省上洪县。八年,废鄀州,以长寿属一温一 州,以乐乡、率道属襄州。

荆州一江一 陵府 隋为南郡。武德初,萧铣所据。四年,平铣,改为荆州,领一江一 陵、枝一江一 、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公安七县。五年,荆州置大总管,管荆、辰、朗、澧、东松、沈、基、复、巴、睦、崇、硖、平等十三州,统潭、桂、一交一 、循、夔、高、康、钦、尹九州。六年,改平州为玉州,改巴州为岳州。七年,废基州入郢州。其年,改大总管为大都督,督荆、辰、澧、朗、东松、岳、硖、玉八州,仍统潭、桂、一交一 、夔、高、钦、尹等七州。其沈、复、睦、崇四州,循、康二州都督并不统。八年,废玉州,以当一陽一县来属。贞观元年,废郢州,以章山来属。二年,降为都督府,惟督前七州而已。其桂、潭等七州,不统也。八年,废东松州入硖州,又省章山入长林。十年,辰州改隶黔州。都督硖、澧、朗、岳四州,都督从三品。荆州领一江一 陵、枝一江一 、当一陽一、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公安等八县。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督硖、岳、复、郢四州。天宝元年,改为一江一 陵郡。乾元元年三月,复为荆州大都督府。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一邓一 百姓,两京衣冠,尽投一江一 、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九月,置南都,以荆州为一江一 陵府,长史为尹,观察、制置,一准两京。以旧相吕諲为尹,充荆南节度使,领澧、朗、硖、夔、忠、归、万等八州,又割黔中之涪,湖南之岳、潭、衡、郴、邵、永、道、连八州,增置万人军,以永平为名。二年,置长宁县于郭内,与一江一 陵并治。其年,省枝一江一 县入长宁。至德二年,一江一 陵尹卫伯玉以湖南阔远,请于衡州置防御使。自此,八州置使,改属一江一 南西道。旧领县八,户一万二百六十,口四万九百五十八。天宝领县七,户三万一百九十二叶四万八千一百四十九。在京师东南一千七百三十里,至东都一千三百一十五里。

一江一 陵 汉县,南郡治所也。故楚都之郢城,今县北十里纪南城是也。后治于郢,在县东南。今治所,晋桓一温一 所筑城也

长宁 上元元年,分一江一 陵县置,治郭下。二年,又废枝一江一 并入

当一陽一 汉县,属南郡。武德四年,于县置平州,领当一陽一、临沮二县。六年,改属玉州。又省临沮入当一陽一,属荆州

长林 晋分编县置长林县,以其有栎林长阪故也。武德四年,于县东北百二十里置基州及章山县。七年,废基州,以章山属郢州。州废,属荆州。八年,省入长林

石首 汉华容县,属南郡。武德四年,分华容县置,取县北石首山为名。旧治石首山,显庆元年,移治一陽一支山下

松滋 汉高城县地,属南郡。松滋,亦汉县名。属庐一江一 郡。晋时松滋县人避乱至此,乃侨立松滋县,因而不改

公安 吴孱县地。汉末左将军刘备,自襄一陽一来镇此,时号左公,乃改名公安。

硖州下 隋夷陵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硖州,领夷陵、夷道、远安三县。贞观八年,废东松州,以宜都、长一陽一、巴山三县来属。其年,省夷道入宜都。九年,自下牢镇移治陆抗故垒。天宝元年,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复为硖州。旧领县五,户四千三百,口一万七千一百二十七。天宝,户八千九十八,口四万五千六十六。在京师东南一千八百八十八里,至东都一千六百四十六里。

夷陵 汉县,属南郡。有夷山在西北,因为名。蜀置宜都郡。梁改为宜州,后魏改为拓州,又改为硖州。隋县治石皋城。武德四年,移治夷陵府。贞观九年,移治陆抗故垒

宜都 汉夷道县,属南郡。陈改为宜都,隋改为宜昌,属荆州。武德二年,置一江一 州,领宜昌一县,寻改为宜都。六年,改一江一 州为东松州。八年,废睦州。以长一陽一、巴山来属。贞观八年,废东松州,尽以三县属硖州

长一陽一 汉佷山县,属武陵郡。隋改为长一陽一,以溪水为名。隋属荆州,武德四年,置睦州,领长一陽一、巴山二县。八年,废睦州,以二县属东松州。贞观八年,属硖州

远安 汉临沮县地,属南郡。晋改高安县。后周改为远安,属硖州

巴山 隋分佷山县置巴山县。武德二年,置一江一 州,领巴山、盐水二县。四年,废一江一 州及盐水县,以巴山属睦州。八年,属东松州。贞观八年,属硖州。

归州 隋巴东郡之秭归县。武德二年,割夔州之秭归、巴东二县,分置归州。三年,分秭归置兴山县,治白帝城。天宝元年,改为巴东郡。乾元元年,复为归州。旧领县三,户三千五百三十一,口二万一十一。天宝,户四千六百四十五,口二万三千四百二十七。在京师南二千二百六十八里,至东都一千八百四十三里。

秭归 汉县,属南郡。魏改为临一江一 郡。吴、晋为建平郡。隋属巴东郡。武德二年,置归州。

巴东 汉巫县地,属南郡。周置乐乡县,隋改为巴东县

兴山 武德三年,分秭归县置。旧治高一陽一城,贞观十七年,移治太清镇,天授二年,移治古夔子城。

夔州下 隋巴东郡。武德元年,改为信州。领人复、巫山、云安、南浦、梁山、大昌、武宁七县。二年,以武宁、南浦、梁山属浦州。又改信州为夔州,仍置总管,管夔、硖、施、业、浦、涪、渝、谷、南、智、务、黔、克、思、巫、平十九州。八年,以浦州之南浦、梁山来属。九年,又以南浦、梁山属浦州。贞观十四年,为都督府,督归、夔、忠、万、涪、渝、南七州。后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云安郡。至德元年,于云安置七州防御使。乾元元年,复为夔州。二年,刺史唐论请升为都督府。寻罢之。旧领县四,户七千八百三十,口三万九千五百五十。天宝,户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九,口六万五十。在京师南二千四百四十三里,至东都二千一百七十五里。

奉节 汉鱼复县,属巴郡,今县北三里赤甲城是也。梁置信州,周为永安郡,隋为巴东郡,仍改为人复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奉节

云安 汉朐〈月忍〉县,属巴郡。故城曰万户城。县西三十里,有盐官

巫山 汉巫县,属南郡。隋加"山"字,以巫山硖为名。旧治巫子城

大昌 晋分巫、秭归县置建昌县,又改为大昌。隋不改。

万州 隋巴东郡之南浦县。武德二年,割信州之南浦置南浦州,领南浦、梁山、武宁三县。八年,废南浦州,以南浦、梁山属夔州,武宁属临州。其年,复立浦州,依旧领三县。贞观八年,改为万州。天宝元年,改为南浦郡。乾元元年,复为万州,旧领县三,户五千三百九十六,口三万八千八百六十七。天宝,户五千一百七十九,口二万五千七百四十六。在京师西南二千六百二十四里,至东都二千四百六十五里。

南浦 后魏分朐〈月忍〉县置鱼泉县,周改为万川,隋改为南浦。武德二年,置浦州。贞观八年,改为万州,以此县为治所

武宁 汉临一江一 县地,周分置源一陽一县,隋改为武宁,治巴子故城

梁山 后周分朐〈月忍〉县置,治后魏万川郡故城。

忠州 隋巴东郡之临一江一 县。义宁二年,置临州,又分置丰都县。武德二年,分浦州之武宁置南宾县,又分临一江一 置清水县,并属临州。八年,又以浦州之武宁来属。其年,又隶浦州。九年,以废濆州之垫一江一 来属。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天宝元年,改为南宾郡。乾元元年,复为忠州。旧领县五,户八千三百一十九,口四万九千四百七十八。天宝,户六千七百二十二,口四万三千二十六。在京师南二千二百二十二里,至东都二千七百四十七里。

临一江一 汉县,属巴郡。后魏置万川郡。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治于此县

丰都 汉枳县地,属巴郡。后汉置平都县。义宁二年,分临一江一 置丰都县

南宾 武德二年,分武宁县置

垫一江一 汉县,属巴郡,后废。后魏分临一江一 复置。周改为魏安,隋复为垫一江一 。武德初,属潾州。州废,属临川

桂溪 武德二年,分临一江一 置清水县。天宝元年,改为桂溪。

《旧唐书》 後晋·刘昫等史籍选要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