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畤闃呰缃余秋雨

上海人(2)

2014-09-24 鏉ユ簮锛毼粗   浣滆咃細一言难尽

  上海人的丑陋性*,大多由此伸发。失去了人生的浩大走向,智慧也就成了手上
的一种私人玩物。文化程度高的,染上沙龙气,只听得机敏的言词滚滚滔滔,找不
到生命激潮的涌动;文化程度低的,便不分场合耍弄机智,每每堕于刻薄和恶滤;
再糟糕一点的,则走向市侩气乃至流氓气,成为街市间让人头痛的渣滓。上海人的
日子过得并不顺心,但由于他们缺少生命感,也就缺少悲剧性*的体验,而缺少悲剧
性*体验也就缺少了对崇高和伟大的领受;他们号称偏爱滑稽,但也仅止于滑稽而达
不到真正的幽默,因为他们不具备幽默所必须有的大气和超逸。于是,上海人同时
失却了深刻的悲和深刻的喜,属于生命体验的两大基元对他们都颇为黯淡。本来,
中国的艺术文化走到今天不应该再完全寄情于归结历史的反思形态,上海理应在开
拓新的时空中有更大的作为,但上海人的这种素质一时担当不了这个重任,对生命
体验的黯淡决定了他们的小家子气。中国文化在可以昂首突进的地方找不到多少历
险家,却遇到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职员。
  即便是受到全国厌弃的那份自傲气,也只是上海人对于自己生态和心态的盲目
守卫,做得琐琐碎碎,不成气派。真正的强者也有一份自傲,但是有恃无恐的精神
力量使他们变得大方而豁达,不会只在生活方式;言谈举止上自我陶醉,冷眼看人。

总而言之,上海人的人格结构尽管不失精巧,却缺少一个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
于是,这个城市失去了烫人的力量,失去了浩荡的勃发。
  可惜,讥刺上海人的锋芒,常常来自一种更落后的规范:说上海人崇洋媚外、
各行其是、离经叛道;要上海人重归朴拙、重返驯顺、重组一统。对此,胸襟中贮
满了海风的上海人倒是有点固执,并不整个儿幡然悔悟。暂时宁肯这样,不要匆忙
趋附。困惑迷惘一阵子,说不定不久就会站出像模像样的一群。
  上海人人格结构的合理走向,应该是更自由、更强健、更热烈、更宏伟。它的
依凭点是大海、世界、未来。这种人格结构的群体性*体现,在中国哪座城市都还没
有出现过。
  如果永远只是一个拥挤的职员市场,永远只是一个新一代华侨的培养地,那么,
在未来的世界版图上,这个城市将黯然隐退。历史,从来不给附庸以地位。
  不久前,我读到一则国外通讯社的报道,说德国一座城市中有一家奇迹般的书
店,在这家书店里竟能买到上海地图!外国记者的惊叹使我心酸,他们的报道的前
文中已说明,这家书店出售着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图。可是为什么多了一张上海地
图,就这样大惊小怪?
  上海的地位,本不是这样,本不应这样!
  如果人们能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
也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
 

鐩稿叧鏂囩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