杩斿洖

庄子

鐩綍
《杂篇·徐无鬼》(3)
上一篇   下一篇 杩斿洖鐩綍 下一篇


子綦说:“歅,你怎么能够知道,梱确实是有福呢?享尽酒肉,只不过从口鼻进到肚腹里,又哪里知道这些东西从什么地方来?我不曾牧养而羊子却出现在我屋子的 西南角,不曾喜好打猎而鹌鹑却出现在我屋子的东南角,假如不把这看作是怪事,又是为了什么呢?我和我的儿子所游乐的地方,只在于天地之间。我跟他一道在苍 天里寻乐,我跟他一道在大地上求食;我不跟他建功立业,不跟他出谋划策,不跟他标新立异,我只和他一道随顺天地的实情而不因外物便相互背违,我只和他一应 顺任自然而不为任何外事所左右。如今我却得到了世俗的回报啊!大凡有了怪异的征兆,必定会有怪异的行为,实在是危险啊,并不是我和我儿子的罪过,大概是上 天降下的罪过!我因此泣不成声。”
没过多久派遣梱到燕国去,强盗在半道上劫持了他,想要保全其身形而卖掉实在担心他跑掉,不如截断他的脚容易卖掉些,于是截断他的脚卖到齐国,正好齐国的富人渠公买了去给自己看守街门,仍能够一辈子吃肉而终了一生。
【原文】
齧缺遇许由(1),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畜畜然仁(2),吾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夫民,不难聚 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3)。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4)。是以一人 之断制利天下(5),譬之犹一覕也(6)。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7)。”
【译文】
齧缺遇见许由,说:“你准备去哪里呢?”许由回答:“打算逃避尧。”齧缺说:“你说些什么呢?”许由说:“尧,孜孜不倦地推行仁的主张,我担心他受到天下 人的耻笑。后代一定会人与人相食啊!百姓,并不难以聚合,给他们爱护就会亲近,给他们好处就会靠拢,给他们奖励就会勤勉,送给他们所厌恶的东西就会离散。 爱护和利益出自仁义,而弃置仁义的少,利用仁义的多。仁义的推行,只会没有诚信,而且还会被禽兽一般贪婪的人借用为工具。所以一个人的裁断与决定给天下人 带来了好处,打个比方说就好像是短暂的一瞥。唐尧知道贤人能给天下人带来好处,却不知道他们对天下人的残害,而只有身处贤者之外的人才能知道这个道理。”
【原文】
有暖姝者(1),有濡需者(2),有卷娄者(3)。
所谓暖姝者,学一先生之言,则暖暖姝姝而私自说也(4),自以为足矣,而未知未始有物也(5),是以谓暖姝者也。濡需者,豕虱是也(6),择疏鬣自以为广 宫大囿(7),奎蹄曲隈(8),浮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9),而己与豕俱焦也。此以域进(10),此以域退,此其所谓 濡需者也。卷娄者,舜也。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羶也。舜有羶行(11),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12),至邓之虚而十有万家(13)。尧闻舜之贤, 举之童土之地(14),曰翼得其来之泽。舜举乎童土之地,年齿长矣,聪明衰矣(15),而不得休归,所谓卷娄者也。
是以神人恶众至,众至则不比(16),不比则不利也。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17),此谓真人。于蚁弃知(18),于鱼得计,于羊弃意。
【译文】
有沾沾自喜的人,不偷安矜持的人,有弯腰驼背、勤苦不堪的人。
所谓沾沾自喜的人,懂得了一家之言,就沾沾自喜地私下里暗自得意,自以为满足了,却不知道从未曾有过丝毫所得,所以称他为沾沾自喜的人。所谓偷安矜持的人,就像猪身上的虱子一个样,选择稀疏的鬃毛当中自以为就是广阔的宫廷与园林,后腿和蹄子间弯曲的部位,乳房 和腿脚间的夹缝,就认为是安宁的居室和美好的处所,殊不知屠夫一旦挥动双臂布下柴草生起烟火,便跟随猪身一块儿烧焦。这就是依靠环境而安身,这又是因为环 境而毁灭,而这也就是所说的偷安自得的人。所谓弯腰驼背、勤苦不堪的人,就是舜那样的人。羊肉不会爱慕蚂蚁,蚂蚁则喜爱羊肉,因为羊肉有羶腥味。舜有羶腥 的行为,百姓都十分喜欢他,所以他多次搬迁居处都自成都邑,去到邓的废址就聚合了头十万家人。尧了解到舜的贤能,从荒芜的土地上举荐了他,说是希望他能把 恩泽布施百姓。舜从荒芜的土地上被举荐出来,年岁逐渐老了,敏捷的听力和视力衰退了,还不能退回来休息,这就是所说的弯腰驼背、勤苦不堪的人。
所以超凡脱俗的神人讨厌众人跟随,众人跟随就不会亲密和睦,不亲密和睦也就不会带来好处。因此没有什么特别的亲密,没有什么格外的疏远,持守德行、温暖和气以顺应天下,这就叫做真人。就像是,蚂蚁不再追慕羶腥,鱼儿得水似的悠闲自在,羊肉也清除了羶腥的气味。
【原文】
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1)。若然者,其平也绳(2),其变也循(3)。古之真人,以天待人(4),不以人入天(5)。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 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6)。药也,真实堇也(7),桔梗也(8),鸡癕也(9),豕零也(10),是时为帝者也(11),何可胜言!
勾践也以甲楯三千栖于会稽(12)。唯种也能知亡之所以存(13),唯种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14)。故曰鸱目有所适(15),鹤胫有所节(16),解之 也悲(17)。故曰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18),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19),恃源而往者也(20)。故水之守土也 审(21),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
故目之于明也殆(22),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殆也始(23)。凡能其于府也殆(24),殆之成也不给改(25)。祸之长也兹萃(26),其反也缘功(27),其果也待久(28)。而人以为己宝,不亦悲乎?故有亡国戮民无已(29),不知问是也。
故足之于地也践(30),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31);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32)。知大一(33),知大陰 (34),知大目(35),知大均(36),知大方(37),知大信(38),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陰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39),大方体之 (40),大信稽之(41),大定持之。
尽有天,循有照(42),冥有枢(43),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44),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45),而 不可以无崖。颉滑有实(46),古今不代(47),而不可以亏(48),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49)!阖不亦问是已(50),奚惑然为(51)!以不惑解 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52)。
【译文】
用眼睛来看视自己眼睛所应看视的东西,用耳朵来听取自己耳朵所应听取的声音,用心思来收回分外逐物的心思。像这样的人,他们内心的平静就像墨线一样正直, 他们的变化总是处处顺应。古时候的真人,用顺任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事,不会用人事来干扰自然。古时候的真人,获得生存就听任生存,失掉生存就听任死亡;获 得死亡就听任死亡,失掉死亡就听任生存。药物,乌头也好,桔梗也好,芡草也好,猪苓也好,这几种药更换着作为主药,怎么可以说得完呢!
勾践率领三千士兵困守于会稽,只有文种能够知道越国复国的办法,也只有文种不知道复国后将要遭受杀戮的祸害。所以说猫头鹰的眼睛只有在夜晚才适宜看视,仙 鹤具有修长的双腿,截断就会感到悲哀。所以说,风儿吹过了河面河水就会有所减损,太陽照过河去河水也会有所减损。假如风与太陽总是盘桓在河的上空,而河水 却认为不曾受到过干扰,那就是靠河水源头小溪的不断汇聚。所以,水保持住了泥土也就安定下来,影子留住了是因为人体安定下来,事物固守着事物因而相互安定 下来。
所以,眼睛一味地追求超人的视力也就危险了,耳朵一味地追求超人的听力也就危险了,心思一味地追求外物也就危险了。才能从内心深处显露出来就会危险,危险 一旦形成已经来不及悔改。灾祸滋生并逐渐地增多与聚集,返归本性却为功名所萦绕,要想获得成功便须持续很久很久。可是人们却把上述情况看作是自己最可宝贵 的,不可悲吗?因此国家败亡、人民受戮从没有中断,却又不知道问一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所以,脚对于地的践踏很小很小,虽然很小,仰赖所不曾践踏的地方而后才可以去到更为博大、旷远的地方;人对于各种事物的了解也很少很少,虽然很少,仰赖所 不知道的知识而后才能够知道自然所称述的道理。知道“天”,知道“地”,知道“大目”,知道“大均”,知道“大方”,知道“大信”,知道“大定”,这就达 到了认识的极限。“天”加以贯通,“地”加以化解,万物各视其所见,顺其本性令其自得,各得其宜自成轨迹,各守其实无使超逸,顺任安定持守不渝。
万物之中全都有其自然,顺应就会逐渐明朗清晰,深奥的道理之中都存在着枢要,而任何事物产生的同时又必然出现相应的对立面。那么,自然的理解好像是没有理 解似的,自然的知晓好像是没有知晓,但这“不知”之后方才会有真知。深入一步问一问,本不可能有什么界限,然而又不可以没有什么界限。万物虽然纷扰杂乱却 有它的根本,古今不能相互替换,但是无古无今、无今无古谁也不能缺少,这能不说是仅只显露其概略吗!何不再深入一步探问这博大玄妙的道理,为什么会迷惑成 这个样呢?用不迷惑去解除迷惑,再回到不迷惑,这恐怕还是当初的不迷惑。

上一篇   下一篇 杩斿洖鐩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