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故事大全 > 创业故事> “网上沃尔玛”1号店的成长烦恼

“网上沃尔玛”1号店的成长烦恼

来源: 未知 作者: 读者 时间: 2013-06-16 阅读:

 在上海,“1号店”几乎无所不在。
   自从2008年7月上线后,1号店就成为B2C领域的焦点。吸引看客关注的不仅是两位创始人显赫的从业背景及“国内第一家网上生活超市”的光环,还有它每月26%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几乎能同京东年均300%的增长速度相媲美。
   创始人于刚希望这条“快鱼”能成为下一个京东,但今年5月份牵手沃尔玛的消息被披露后,1号店的命运就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抹去光环,褪去华丽外衣,1号店距离京东神话好像越来越远。
   
  诞生

没有任何征兆,戴尔的全球采购副总裁于刚和戴尔中国及香港区总裁刘峻岭在2007年11月的一天同时宣布辞职。大半年后的某一天,他们重现在媒体聚光灯下,带来了“中国首家网上生活超市”——1号店。
   “网上沃尔玛”、“下一个京东”、“网上生活超市的淘宝”等各种名号纷纷被安在了这个新兵蛋子身上。
   按照于刚的说法,家庭购物有60%由女性完成,但很多白领女性却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购物造成生活很不方便,1号店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主攻快速消费品,帮这部分女性送货到家,价格比线下还便宜,打造完美的购物体验。
   当初于刚和刘峻岭决定离开戴尔时,两人年龄加起来快要过百,人生的大风大浪早已见惯,巅峰时退出为的就是做大事业。究竟多大的事业才算大?“至少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吧,不是说规模必须多大,但要有强大的爆发力。”于刚说。
   他们曾考虑过做与电脑市场相关的垂直型电子商务,后来觉得综合类电商平台更符合他们的规划,做一个大而全的网上超市,什么东西都卖。没想到开业几个月,账面营收就亏了好几万元。
   虽然于刚和刘峻岭都“不缺钱”,但再大的金山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坐吃山空的道理谁都懂。于刚认为,1号店原先的战略有些激进,自己还是一家刚刚成立的电子商务公司,负荷不起这个成本。最后,他们收缩战线,锁定了物流成本较低的快速消费品领域,打起了“网上沃尔玛”的旗号。
   
  被质疑的职业经理人

方向确定,于刚和刘峻岭快马加鞭为1号店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计划。多年研究互联网领域的于刚深知电商行业的发展逻辑:圈钱、烧钱、规模化。1号店上线没多久,他便开始接触一些投资机构。
   不过步子还没跨出去,就被堵了回来。
   在于刚的想象中,以前职业经理人时期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应该相当容易寻找融资渠道,再怎么也会买自己几分面子。不过,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商业利益面前,方知什么叫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那段时间,于刚和刘峻岭捧着计划书频频邀约以前认识的投资人,咖啡续了好几杯,对方看起来也饶有兴趣,可就是不愿意投钱。“你们适合做职业经理人,会从1做到10,可不会从0做到1。”相熟的一位投资者直接戳到痛处。
   创立1号店之前,于刚除了在戴尔任职,还在美国做了15年教授,浑身透着一股书卷味。他曾在美国的地下室研究出一套航空软件,鼎盛时卖到了几千万美元,这算得上两个人仅有的创业经验。
  谈不到投资,可事业得继续。

为了活下来,于刚不得不采用低价战术,最后市场是打开了,但同时公司的现金流也面临严峻考验。到了2009年,1号店的资金链濒临断裂,为了节约开支,100多名员工的规模一度裁到60多个,甚至一天就裁掉了28人的团队。如此大规模的裁员,于刚和刘峻岭都没有出面作任何解释,只是让人事部门打理,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很多员工打算请辞。
   “当时没想过要出来说点什么吗?”“想过,但当时认为团队人员变动是很正常的事情,公司可以承受这样的变动,所以才选择沉默。”专业人士分析,这就是职业经理人同创业者之间的差异,职业经理人习惯于大企业套路,而创业者则更明白创业初期维系团队的重要性。
   于刚曾说,他和刘峻岭都是对生活要求完美的人,做1号店,是希望有一场十全十美的演出。不过创业就意味着要站在风口浪尖受人指点,有好事者就指出于刚对零售、品牌完全不懂,刘峻岭一向善于政府公关,在该领域也毫无经验。“1号店到底能走多远,真说不清”。
   对于这些评论,于刚从不回应。他心里明白,1号店的模式并非坚不可摧,它有巨大的失败风险。他变得有些谨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公开1号店的任何数据,这家国内首家网上生活超市高调又神秘。
   同时,也正是因为太过于要求完美,1号店在成立之初就打造了一套难以复制的供应链平台。打造这个平台耗掉了于刚不少钱,不过按照他的预想,前期大资本投入,做大规模,不断分摊后台技术、运营和物流成本,最终持平,然后盈利,这个盈亏平衡点在营收60亿元左右。
   不过,60亿元的规模哪里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低价双刃剑

于刚喜欢玩微博,在自己的微博上,他提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用户体验”。
   一开始,1号店便启用了类似大型商超的供应商联盟营销模式,必须有一定品牌效应和规模的供应商才能得到它的入场券。不过有名气的供应商却不一定能看得上1号店,谈判权掌控在供应商手里。
   1号店遇到的第一个渠道合作商就是宝洁公司,为了拿下大单,于刚不得不签下一份“不平等”合约:1号店许诺宝洁一年内将其线上销售额提高10倍,不然宝洁可以随时终止合约,并拒付佣金。这个看似豪赌的决定,让1号店成为宝洁在中国线上销售的最大渠道。
   于刚告诉记者,除了宝洁产品本身的质量保障外,低价是促使1号店最终兑现承诺的一大推手。
   为了笼络顾客,于刚甚至宣称,一旦顾客发现1号店的某个商品售价高于沃尔玛,1号店将10倍返还。很多人还真跑到沃尔玛进行比价,比了半天发现竟找不到一个商品的价格高于沃尔玛。紧接着,于刚趁势推出了线下超市的一些促销措施,比如限时抢购、夜市低价等。
   为了推广市场,于刚还同包括腾讯、网易、支付宝等线上商家结成战略合作关系,比如1号店在天涯论坛做推广时,天涯论坛给1号店带去了流量、人气和顾客,1号店则给天涯用户带去了更多黏性,并冠以“天涯一号店”。用户不用转换页面就能购买,双方利益共享。
   就这样,到了2009年底,1号店在长三角区域几乎家喻户晓,销售规模已飞速增长了几十倍。面对这个成绩,于刚说,他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并非业绩太差,而是付出的成本太高!
   1号店专注于快速消费品,同当当网的书和京东的3C产品不同的是,它并非标准化产品,大多产品都有保质期,这意味着存储和配送环节时刻面临考验:每个仓库都要有自己的采购,才能保证采购到当地最便宜的货,1号店的初期投入成本远超过当当和京东。
   它也不同于服装类电子商务企业,服装类产品的包裹一般只有2、3斤,可1号店的包裹平均就达7、8斤,每单的物流成本就在8~12元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低价策略则尤其冒险。
   据了解,沃尔玛来自买卖本身的利润只有5~10个点。加上供应商返利、上架费、促销费等有10~15个点,除去店面费用等成本,净利只有3个点。
   假设1号店每个顾客在店消费150元,那么买卖本身的利润最多有15元,加上1号店规定凡是顾客消费满100元包裹重量在5斤左右就能包邮,物流成本就达10元,利润只剩下5元,这还得分摊运营成本、研发成本、推广成本,算下来1号店平均每单就要亏几十元。
   于刚说,那时候的自己就像背着上百斤重量在一根细细的保险丝上行走,随时都可能摔得粉身碎骨。“只有规模做大,方有减压的机会”。
规模硬伤

于刚每每谈及电子商务言必称规模化,他曾多次带有一丝落寞地表示,电子商务在无规模化中很难运营。“京东、当当哪一个不是先把规模做大了才谈盈利的?”他问记者。
   2011年初,于刚在新浪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条微博:“400万,4000万,8.05亿,每个月都是以平均28%的速度在增长,其中江浙沪销售额占到70%。相信1号店今年还能翻两到三倍,未来两三年就可以盈利”。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他还特地连发了4个笑脸表情。
   于刚常说电子商务战到最后实际上是后台技术的竞争,比的是用户体验,拼的是供应链系统。但是在规模化面前,他更希望拿到钱。不过拿钱的前提是你得有客户有规模。“如果能拿到投资,这种模式就能良性循环下去,一旦资金链断裂,那就会变成一个黑洞、噩梦!”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事实上,最困难的时候,于刚也想过提价,但这无疑是在打自己耳光,在规模化面前,1号店骑虎难下。“如果提价,结局很可能就是没有结局”。
   2009年底,1号店销售规模从一年前的400万元增长到4000万元,速度虽然比不上京东,但它还是吸引了一些投资者的关注。
   2010年初,平安集团投资8000万元到1号店,并将平安医药信息网建设整合进1号店,相继推出了1号药网、1号医网,此外平安信用卡的持卡人可用积分在1号店购物,这些动作为1号店带来了更多的顾客。相应的,1号店也丧失了自己的控股权,平安控股比例高达80%。
   出让控股权,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当时的1号店一方面销售额飞速攀升,另一方面资金链几近崩裂状态。尽管有些不甘,但于刚认为这是一个怎么算都不会亏的游戏,“同其他VC相比,至少我还能按照自己的步子做事”,并且逢年过节平安都会给员工发1号店的购物卡,1号店有30%以上的消费者都是平安的员工。
   拿到8000万元救命资金后,1号店开始大展拳脚,自建物流系统、推出“店中店”模式,分摊扩展成本的同时,销售规模也一路攀升,创造了8亿元的销售奇迹。
   这本是一个互利互惠的游戏,不过事与愿违。尽管1号店拿到了药网资质,药品售价也普遍比药店低5个点以上,但这个市场刚刚起步,顾客还未形成购买习惯,并且网上买药还不能使用医保卡,1号药网和1号医网的业绩始终没有起色,平安的愿景并未达到。
   2011年5月,平安以4.5亿元将其持有的20%股权转让给沃尔玛,一年间所持1号店股权增值近10倍,上演化腐朽为神奇的“资本运作魔方”。业内人士分析,1号店被沃尔玛控股,只是时间问题,一旦控股权落到沃尔玛手里,于刚就很难再走自己的路子。
   
  移动互联的挑战

就在大家纷纷猜想沃尔玛会不会控股1号店时,1号店又有了新动作。
   2011年6月,于刚在家上网无意看到了一个广告视频,这则名叫“Home Plus Subway Virtual Store”的韩国广告,获得了2011年戛纳广告媒介类的金奖。广告大意是说,在韩国,Home Plus是排行老二的超市,多年来一直在追赶行业老大E-Mart;不过最近Home Plus却通过在地铁站隔离墙上建虚拟超市的方式,赶超了E-Mart:所有等待地铁的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拿出智能手机,对着产品的二维码拍照下单,轻松购物。
   “地铁墙壁居然能做货架!”看完这个视频,于刚有些兴奋,他觉得这个模式应该进入中国,因为中国还没有,1号店要拿到这个国内第一。
   说干就干,2011年7月底,在上海9条地铁线路的70多个车站的墙壁上,纷纷出现了“无限1号店”;4天之后,在北京500多个公交车站上,也出现了这种看似平常的大幅灯箱广告。在这张6.5米×1.5米的海报上,整齐地排列着80种日常生活用品,有啤酒、牛奶、方便面,也有3C产品,每个产品下方都有一串二维码。
   这种虚拟超市针对的是没有时间逛超市购物,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群体。
   同于刚乐观态度截然不同的是,业内对1号店所吃的这只螃蟹并不看好。“1号店商品种类多达10万,而1号店的商品墙仅能容纳80种,Home Plus虚拟超市的做法是租下整片隔离墙,陈列商品远比一块广告板要丰富,其售卖的是一些生鲜肉和蔬菜,主打的概念是“上班路上买好菜,下班回家即可做饭”,同1号店的日用快消品相比,更加实用。”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事实上,“无限1号店”还有很多棘手的问题要面对。比如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使用这张画满商品的海报,目前只有在“商品墙”的右边,有一些文字的介绍,但并不直观;“无限1号店”的位置也不够理想,以上海徐家汇地铁站为例,大多都在进站大厅B1层通道上,没人会在这里驻足等待,这意味着“利用碎片时间来购物”变成一句空谈。

  • 上一篇: 格林童趣:“标准化”儿童摄影
  • 下一篇: 贝佐斯:地球上最大书店的老板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