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妙法莲华经浅释

第二卷 方便品(4)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声闻众里,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他知道四众的心疑,而佛所显现的这种境界,连他自己也不懂,所以「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世尊!是什麽因缘?您今再三赞叹三世诸佛这种甚深微妙的法门呢?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我自昔来」:我舍利弗跟著释迦牟尼佛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佛讲这部法华经讲了八年,讲涅盘经讲了一昼一夜,若把这两部经用贝叶抄写,连结起来有八里路那麽长(当时是用一种贝叶,是树的叶子)。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些弟子对佛所说的法生出怀疑,而我等诸弟子应诚心修行。听佛讲经,跟著佛修行,不离开佛,佛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所以佛每一次法会最低限度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来听。因弟子不明白佛所说的道理,所以要来听法、研究佛法。

「我自昔来」,由这个「昔」字就可以知道舍利弗是常跟著释迦牟尼佛,时刻不离的聆听、研究佛法。「未曾从佛,闻如是说」:我从未闻佛说得这麽慎重,赞叹又赞叹,称扬又称扬,这样珍重殷勤的说法。「今者四众,咸皆有疑」:现在四众弟子都有疑惑,无所适从,不知依那个法门修持。「惟愿世尊敷演斯事」:「敷」就是分布。即详细分析的演说,以释众疑,令我们不会走到歧路上。「世尊何故」:今天世尊什麽缘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尔时」:这个时候。「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他又以偈言来请问释迦世尊。

慧日大圣尊 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 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 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 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 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 及求涅盘者

今皆堕疑网 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 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 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 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 愿佛为解说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慧——智慧,日——太一陽一,比喻佛的智慧有如太一陽一光。是天中天,圣中圣,所以叫大圣尊。在佛没有出世以前,世界没有佛法,有如没有太一陽一一样,,众生均处在黑暗中。佛出世後,就好像太一陽一高悬在空中,照破一切黑暗。因为佛没有出世,世人不明真理。不是没有真理,而是没有人明白真理。真理本来是不来也不去的,只是众生都已沉迷太久了,又没有智者来指示,所以不知真理所在。那麽,众生沉迷於什麽呢?就是沉迷在五欲里。「色、声、香、味、触」,叫五尘,又称五欲。色尘——凡是有形相者,都叫色。但一般人贪著美色,对这个色尘看不破,所以就沉醉在色尘里。声尘——喜欢听音乐,喜欢听唱歌,或者喜欢鸟叫声,或者喜欢听柔软美妙的言词,这都是沉醉在声尘里。香尘——也是人的一种欲望,吃了这样东西觉得没有那样东西香。这种饮食吃腻了,就想换另一种口味,另一种口味吃腻了,又想换另一种,如此循环不息,永无止境的贪著。总之,众生在香尘里也是沉醉不醒,好像喝醉酒一样。味尘——即味道。今天想吃鱼,明天想吃鸡,後天又想吃鸭;吃了牛肉觉得没羊肉好吃,吃了羊肉又觉得没猪肉好吃。吃什麽东西都日久生厌,不能满足。这都是由贪慾生出来的食慾,让众生沉迷在味尘中,无法自拔。触尘——就是喜欢接触种种滑腻细致的东西。例如:穿衣服爱穿丝绸锦缎,贪它们对皮肤既有保护作用,而且温暖又华丽。甚至於男女间都互相著到触尘上,有如陷入烂泥深渊,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以上这五欲不容易破,所以外道就顺著五欲来说法,不能使众生醒悟。众生好像进入於黑巷死弄,无法出离,也不知出离。直到佛出世了,才好像太一陽一照破黑暗一样,所以舍利弗说「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佛自久远来一直都没说这种法。以前所说的法都是权法、权智,而没有说实智。现在才把这真实的智慧说给大家听。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佛演说这种实智,先说他自己已证得如是法,即十智力、四无畏及种种神通三昧。还有四禅八定、八解脱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之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佛修道所得的微妙之法是实智,不是权智,所以声闻、缘觉和权乘的菩萨,都不明白这种智慧,也没有人能够发问。「我意难可测」:这种法唯有佛陀自己才能明白,甚深不可揣摩测量,故「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没有人问,而世尊自己宣说这种法。「称叹所行道」:称扬赞叹佛所行的道。「智慧甚微妙」:佛这种真实的智慧——实智,甚深微妙。「诸佛之所得」:这是十方诸佛和释迦牟尼佛才能明白的智慧。「无漏诸罗汉」:虽然得到无漏的声闻和罗汉等。「及求涅盘者」:和权乘菩萨求得涅盘者,或辟支佛等。「今皆堕疑网」:现在大家都生出了疑惑,堕到疑网里。可是,一生出疑惑来,修道就有障碍。故云「修道之人且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视怀犹豫」:佛为什麽说出这种法呢?非但一般人狐疑不信,甚至於缘觉乘,出家二众,所有的天龙护法、八部鬼神等,都「相视怀犹豫」: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明白。

「瞻仰两足尊」:现在大家都瞻——目不暂瞬的望著佛;仰——抬起头来看佛。两足尊,什麽是两足?不是两只脚,在此当充足、满足讲,什麽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麽满足了?慧满足了。这是「福慧」两足。因为释迦牟尼佛「三只修福慧」,在三大阿僧只劫的期间修福修慧。「百劫种相好」,在一百大劫以前就培福种植八十种相貌妙好。什麽叫「只」呢?就是无量数。今不只是一个无量数而已,而是三个无量数,是算不出的大数目。在这麽长的时间,佛修福修慧。修福就是供养三宝,亲近诸佛,供养佛、法、僧、供养菩萨、供养辟支佛、供养阿罗汉,在这个期间「广修供养」,意即不仅供养一个,而是供养无量无数的佛法僧等。修慧呢?要先持戒,为什麽?先持戒才能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於心。善境就是顺境,恶境就是逆境。顺逆毁誉都不动心,这就是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慧力,所以释迦牟尼佛修福修慧。

修慧,要多学习经典,若不学习经典,智慧就不能增长。学习经、律、论三藏,就会生慧。单单修福而不修慧,将来会得到什麽结果呢?「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将来做只大笨象,长得又高又大,又有力量,脖子上还挂上一串宝珠,可是,虚有其表,没有智慧。修慧不修福呢?「罗汉托空钵」,尽是学习经典,但不做好事,不种善根。做善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如果单单说:「我研究经典就好了,为什麽要做善事?要帮助别人?」那麽,将来证了阿罗汉果,去化缘是没有人会供养你的。为什麽呢?因为在因地不修福,在果地就没有福。我常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为什麽你会受苦?因为前身,你没有修福,所以尽是受苦。这苦,你要把它受了,才会消掉。你若不受苦,这苦仍是存在的。「享福是消福」,你是有一点福报,可是一天到晚讲享受,住好的房子,吃好的东西,买好的床铺,开最流行的车,甚至买架飞机,想飞到什麽地方就飞到什麽地方;这些都是在消福,你把福享尽了,就没有福了,就要去受苦了。那麽释迦牟尼佛呢?他是修福又修慧,福慧双圆,故名「福慧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大家都恳请佛再详细的说一说其中的意义。

於诸声闻众 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 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 时为如实说 诸天龙神等 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 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闻具足道

「於诸声闻众」:在这些声闻众中。「佛说我第一」:世尊说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虽然我智慧第一,但连我也疑惑不解。「为是究竟法」:究竟那一法是究竟法呢?是为究竟微妙甚深的法。「为是所行道」:又那一种才是如来所修的圆满菩提觉道。「佛口所生子」:一切菩萨是佛的真子,从佛口所生。「合掌瞻仰待」:都合起掌来,目不暂舍的仰望著佛,等待著佛说甚深微妙的法,真实的智慧。「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现在大家都企盼世尊说出这微妙的法音,真实的道理。「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天龙八部等,如恒河沙数。还有求佛道的菩萨们,有八万大数。「又诸万亿国」:又所有其他万亿的国家。「转轮圣王至」:转轮圣王又分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现在金、银、铜、铁四大轮王都来了。「合掌以敬心」:大家都合起掌来,恭恭敬敬。「欲闻具足道」:想听闻世尊演说所修的这种具足圆满无上菩提大道的真实义理。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