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妙法莲华经浅释

第二卷 方便品(5)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只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这个法不可说,不要讲了。为什麽呢?「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世上的人和天上的人,都会惊异怀疑。为什麽呢?你若是和他讲方便权巧的法,他就会接受,你若讲真实的法,他却难以置信。人都有这种毛病,你和他讲假话,他深信不疑;你和他讲真真实实的道理,他反而不相信。例如:你叫他不要有一一婬一一慾心,他却说:「没有一一婬一一慾心又有什麽意思?」大家就生出怀疑心来,因为他认为这一种行为是最快乐的。「舍利弗重白佛言」:释迦牟尼佛本来不想讲这个法,不说这部法华经,可是舍利弗却苦苦恳求佛,一定要讲,这就叫「请法」。「请法」,本来讲经是应该有人请法,才能讲经的,不过在不懂佛法的地方,如果要等人请,等了五、六年,也不会有人请。因此去年夏天,逢此因缘,这麽多美国人来学佛法,所以我也不等人请就说法了。我现在不「止」,而是讲!讲!讲!天天讲!

「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舍利弗又称了一声世尊,说:请为大众宣说妙法!请为大众宣说妙法!如此请法总共有三次,这表示恳切至诚,求法心切。「所以者何」:为什麽我要再三请佛宣说这个法呢?「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只众生」:这法会上无量无数的众生。「曾见诸佛」:他们过去曾见过诸佛,现在也见到世尊。「诸根猛利」:他们的根性都非常敏捷、聪明。「智慧明了」:也都很有智慧。「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假若佛您说了,他们就会生出信心来,请佛慈悲演说这个甚深微妙的法。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 惟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 有能敬信者

这时,舍利弗为了表示他请法之恳切至诚,乃将前面长行的意思,以偈颂重复一次。「法王无上尊」:世间出世间,唯佛最尊者。「惟说愿勿虑」:希望世尊说这个法,不要犹豫。「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因为在这大会中,必有能够接受恭敬奉持者。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於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 闻必不敬信

在前面,佛已两次告诉舍利弗:「止9,这回是第三次了。为什麽说止呢?「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不但天、人等会惊怖疑惑;「增上慢比丘,将坠於大坑」:在大会中有些贡高我慢的比丘,自以为第一,他们将堕入大坑。这是人的通病——稍有点聪明,不是究竟智慧,便光芒外露,到处炫耀自己是第一。真有智慧者是韬光晦迹的。那麽,这是不是一种贪心?不是的,能光明不外露,是为了防止贡高我慢。贡高,就是自视不凡,觉得总比别人优秀。譬如:黄种人以为黄种人优秀,白种人认为白种人优秀,黑种人则认为黑种人优秀,这都是贡高我慢的一种表现。古语云:「满招损,谦受益。」人一旦起了骄傲心,在学业上就有障碍,因为不能虚怀若谷来受教。没有学佛法的人,对佛理一窍不通,更不应生贡高心。

有些人,诚然是天赋异秉,聪明过人,无论看经、诵经都比旁人快。可是他很容易生出自满心,认为自己成佛也会比旁人快。这种人,切记不要有骄慢心。

现在佛所说的「增上慢比丘」,他们自以为什麽佛法都懂了。可是,他们的後果将会不堪设想。「将坠於大坑」:这个大坑,就是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这时,佛又以偈颂回答舍利弗:「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我这种甚深微妙的法,是说不出来的,很难有人信受。尤其是增上慢的人,更不能恭敬信受。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巳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 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 惟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 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 则生大欢喜

这时,舍利弗又三番二次的恳请佛说:「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在这个法会中,如我等比——即是与我同辈份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经百万劫,生生世世接受佛的教化。多生多劫,佛已度化诸有情,彼等亦发愿生生世世常随佛学。佛为比丘时,这些人已皈依佛宝,为佛弟子。当佛证得初果罗汉,他们皆依佛出家。当佛证二果时,他们发奋随佛修行。佛以慈悲心来摄受他们。直到佛成佛之後,这些弟子皆证得阿罗汉果位,生生世世,随佛左右。这一类的弟子,必能敬信佛所说的微妙法。

「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假若闻佛所说的这种法,在漫漫长夜中,就会无畏惧,身心安隐,得到无穷的利益。

我在东北和香港时,有些弟子对我也生很深的信心。无论我说什麽,他们都深信不疑。即使是今生才第一次皈依的人,或已皈依了两生、三生、四、五生者,信心就更应坚定。若是已皈依多生者,其信心则弥坚诚矣,对佛教法,要深信不疑。

舍利弗虽然说大会中所有的人「必能敬信」。可是,当佛正要宣扬这个妙法时,大会中就有五千人退席。这就像舂米一样,把壳除去,剩下来的就是米。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欲请福慧双圆的世尊,演说这种独一无二的妙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我——舍利弗,是佛的声闻大弟子,今恳请世尊详细的分别解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他们已多生多世,蒙佛法乳之恩,故一定能信受。「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在此大会中一千二百声闻、辟支佛、权乘菩萨,皆渴望世尊演说此妙法。「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我们若闻此妙法,必定踊跃欢喜。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祝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世尊被舍利弗的屡次恳请感动了,所以说:「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我怎能不说呢?「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那麽你就要专心一志,洗耳恭听,我现在将为你们详细解说。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正在此时,居然有五千人退席8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坠:为什麽他们要退出?因为他们的罪障太重,福薄慧浅,故不能留在会上聆听这个无上妙法。此等人的毛病,就是增上慢,自己未得到上人法,就说自己已得到上人法;自己未证阿罗汉果位,就贸然说自己已证;自己未证得真实智慧,却自言已证得,故这一类人无缘听法华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佛也不去阻止这些人,叫他们不要走。「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佛说,刚才退席者,是枝桠杂叶,也是谷壳,此等人待不住的。现在留下来的人,才是有善根,有福慧,他们有真纯、清净的信心。五千退席者,乃因其心不诚。譬如,我有二个弟子,在此受戒後,就溜跑了,情形同於五千退席。然後他们兄弟俩人,到处欺诳世人,说他们已开悟。这真是自欺欺人,自误误人之辈。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他们走了也好,免得影响旁人,把他人也带坏了。「汝今善听,当为汝说」:你现在仔细听,我即将为你们说法了。「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舍利弗和大众,都高高兴兴地等待佛开讲。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这种妙法,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听到的,要等到因缘成熟时,才能宣说。这种妙法有一个比喻,比喻成什麽呢?比喻成「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这种花,只是开很矩很短的时间即谢掉了,所以它就珍贵希有了。现在这种妙法和这种华是一样希有的。「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佛所说的言词,都是真实不虚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虽然,这是开权显实的妙法。可是佛为真实的法而施一种权巧方便随宜说法,观机逗教,应人说法。「意趣难解」: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所以者何」:什麽缘故不容易明白呢?「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我用种种方便法和因缘来教化众生。「譬喻言辞」:又举出一些譬喻的言词,来「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种法,不是用识心来分别思量,就能明白。不要用第六意识和第七分别识来揣测佛所说的法。「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唯有佛和佛之间,才能知道这种法。「所以者何」:这是什麽道理呢?「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什麽是大事因缘呢?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想一想,那一件事是我们的大事?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这个大事,到底是什麽大事?这大事就不是小事,要是小事,就不会说是大事。这是很简单的一个答案。那麽还有一个很深的解答,你们自己再想一想。那是非常之妙,妙到什麽程度呢?妙到不能想像的程度、也就是不可思议。前边已经讲过,说是不可以「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分别,不思量」,这就是妙法。我叫你们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答覆,因为它是没有答案。此处讲得太奇怪了,本来有答案,为什麽又说没有答案?因为现在释迦牟尼佛将欲入涅盘前,这个答覆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判断。我现在判断这个问题,还不够资格,所以我们大家最好是把这个问题忘了,不要去想它。可是,虽然说最好是忘了,但我相信各位一定忘不了,为什麽?因为是大事因缘,非小事因缘故。是大事因缘怎麽可以忘了呢?你有什麽法子可以把它忘了?忘不了的。忘不了那怎麽办?只好弄明白它。讲来讲去,这一大事因缘,我还没有说出来,现在我要和盘托出。这个大事因缘,好像现在我手里拿著什麽东西?你看见什麽东西叫?这是大事因缘,你知道了就是大事因缘。你说有什麽东西?你不知道?噢!这也是大事因缘。你看!有什麽?什麽也没有!这个大事因缘,也就是这样。大事因缘就是没有事,释迦牟尼佛要找一点事来做,也就为了要说法华经。说法华经就是大事因缘。那麽法华经是说什麽?是说法华经的妙法。这一种妙法是什麽?是不能想的,你一想就不妙了,你一问是什麽那就不妙了。那麽,我们听经做什麽?我们不听经不更妙了?谁叫你来的?你可以不听啊!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